服裝,可以保護身體,也可以傳遞資訊給社會。當它以文化符號存在時,它往往是一種隱喻;但一旦點破,它就是一種輿論。
最近,徐崢就遭遇了服裝輿論的麻煩,因自導自演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推動了泰國旅遊業,徐崢受到了泰國女總理英拉的接見,這本來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好事,但卷著襯衣袖子,敞著胸口的徐崢,卻被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微博上批評有損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即使你是名導,見一國之總理,尤其是女總理,能否學點紳士,學會一點尊重人家,把自己好好收拾一下。徐崢,你以《泰囧》創造了12億票房的神話,但是,卻在做人的最基本的禮儀上,輸得一塌糊塗。不知泰國這位美女總理,如何看待這幫中國男人?”
為徐崢辯護的人有無數理直氣壯的理由:徐崢和英拉是非正式的見面,不是外交場合;徐崢穿的是《泰囧》裏的戲服,並無不妥,反而是電影的宣傳;作為一位對泰國旅遊做出過貢獻的導演,願意見泰國總理,已經是很給面子,穿著拖鞋去都可以……但我以為最給力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徐崢是一個藝人。藝人有正裝嗎?我以為,藝人穿什麼服裝都是正裝,就像藝人穿什麼都是流行一樣。
當然,服裝是否得體,還要看環境,不同的文化場域,服裝的輿論符號就有著不同的指向,比如,你大可以在海灘穿比基尼,但你穿比基尼到單位的食堂吃飯試試?所以,藝人的穿著還是有底線,那就是不冒犯對方的文化,不挑釁人類的禁忌。至於穿著太隨意,那真的不需要上綱上線,隨意是藝人風格的通行證,太正經是藝人個性的墓誌銘。正如藝人光頭也好,蓄鬚也好,留長髮也好,這是藝人的表達符號,穿什麼服裝是他們的藝術空間。有一屆奧斯卡獎,在頒發服裝獎時,一位女明星調侃道:“我真搞不懂為什麼要頒這個服裝獎?我記得我拍電影的時候,好像沒穿什麼服裝。”男主持人幽默地説:“我記得你還是穿了一點點什麼的。”
藝人的服裝,充其量是一種藝術符號,即便它吸引了足夠的眼球,它也産生不了多少現實的輿論殺傷力。輿論的藝術化就像舞臺上鼓風機吹起的紅布條,看起來像極了熊熊的烈火,卻燒不了任何的東西。所以,對藝人的穿著,我以為應該用盡最大寬容性原則。鬧出點笑話,也不過是娛樂新聞;即便是不懂英文、不懂文化而出乖露醜,也應以“批評教育”為主,用不著上綱上線。藝人的服裝,和其他人特別是政治人物的服裝,其輿論的含金量不同。我們都清楚,藝人的服裝,即便政治十分正確、文化非常得體,我們也不會産生多麼崇高的民族感情,反過來,為什麼藝人不小心穿錯了服裝,我們要覺得它傷害了中國人的形象呢?
話説回來,這一次輿論戰的兩位主角,都表現出了君子風度。徐崢沒有捲入罵戰,徐靜波的公開報道,説得最重的詞也不過“無言以對”:“我看到網路上的評論,90%都是罵我的……當別人指出錯誤時,沒有反省或思考,只知道一味地辯解也令人悲哀。”面對這種“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老師,我總是充滿同情,我想安慰靜波老師的是:讓那些藝人們“墮落”並快樂去吧,我們自己繼續“憂國憂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