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降住的是觀眾,還不是電影

時間:2013-03-12 13:26   來源:新京報

  破12億紀錄!《西遊:降魔篇》成就了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五周連冠電影;加上電影密鑰延期到4月,這部作品成為華語票房第一已經不成問題了。那麼,電影的問題解決了嗎?

  《西遊:降魔篇》是周星馳最新的導演作品,是剛剛經歷了《泰囧》的票房神話之後,我們又一次看到的不可思議的高票房電影。我們樂此不疲的,就像是奧運會上期待劉翔一樣,期待每天都能看到這部電影的最新票房。在很多人看來,他們願意談論一部跟自己毫無關聯的電影。票房如今成為衡量電影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可以否定藝術片存在價值的重要依據。如今票房高低被等同於民眾的喜好,不管一部電影藝術造詣如何,只要是票房不盡如人意,似乎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就並不存在價值。這正是我們應該警惕的,票房並非唯一,榜樣也並非人人要學。我們還沒怎麼學會看電影這回事。

  票房不過是種市場現象,而無法真的與電影産生關聯。舊製片廠時期的電影,儘管沒有今天的電影如此商業化,強調“好看”,但起碼也是一種存在意識的電影。但如今,我們的電影卻越來越單薄,一個空洞的概念也可以被不斷翻炒,換一個包裝又可以在銀幕上折騰一圈。

  如果拋開《大話西遊》和周星馳的影響力,拋開各種演員因素和檔期因素,這部電影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票房?無論是從劇作的完成度,還是從工業完成度看,這部電影都沒有完成一部商業片應有的責任。只有我們的觀眾才會滋養這樣的電影。我們的觀眾有一個別致的習慣,儘管他們會在網上攻擊這些商業片,樂此不疲地尋找這些影片的弊病和缺點,並且哀傷地傾訴為什麼沒有人去看《一次別離》或者《萬箭穿心》,甚或是在美國高居票房榜首的《悲慘世界》,可一旦《西遊》這樣的電影上映,他們還是會選擇掏錢觀看。我們把電影從宣傳品,用超乎人類想像的速度打造成滿足各方利益的商品,卻真正地忽視了對電影的定義。電影已經與文化關聯不大,與它更相匹配的詞彙是資本。

  用一句刺耳的大實話講,觀眾不會看電影。不要説觀眾需要的是好萊塢,《悲慘世界》上映之後,我們還是不買賬。儘管它也是好萊塢出品,儘管也是奧斯卡獲獎作品,也有無數明星和大場面,可是對觀眾來説,這部電影太像電影,他們必須要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並且還要試圖理解法國大革命這回事兒。這完全不符合中國觀眾的預期,他們對待電影的態度,與春晚相差無幾。對他們來説,他們喜歡去電影院花錢,看一部值得吐槽的電影,而這些完全可以用下載的方式解決。他們甚至認為,去影院看文藝片是一件浪費錢的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最關心的事物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電影能給他們帶來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觀眾如此依賴網路,而電影商人們又如此看重網路水軍。

  我們必須強迫接受電影人的含辛茹苦,承認電影的高票房會給中國人帶來怎樣的好處。可目前來看,不盡如人意的商業片“紅火”,帶來的只有藝術片空間被剝削。市場越來越好,票房越來越高,我們已經成為全世界票房第二高的國家,可我們的電影呢,卻被這增長速度遠遠地甩到了1966年。它們降住的只是觀眾,不是電影。(王沐 編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