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劇團的《長生殿》與《景陽鐘變》,都是經典劇目當代改編的成功範例。該團兩代優秀演員在傳統劇本《長生殿》的基礎上,以當代人的理解與表演才華,從“整舊如舊”的基本原則出發,創造性地再現了這部優秀經典劇目的古典風采。《景陽鐘變》雖然對原劇有一定改動,但堅持了原劇最主要的思想與精神取向,尤其是對封建帝王崇禎的同情,並且借崇禎之死的慘劇和明朝的亡國巨痛,寄託了對民族命脈淪亡的傷懷。其表演手法和舞颱風貌,也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追求當代戲劇藝術家個人風格的代表。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價值理念不只為昆劇界和上海昆劇團所接受;以謙恭和敬畏的心態繼承傳統,已日益成為戲曲界的共識。天津京劇院上演的京劇《香蓮案》,河南豫劇院上演的豫劇《程嬰救孤》和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越劇《梁祝》等眾多經典劇目的現代改編,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這些新作,代表了當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準。它們既體現了近年來戲曲經典劇目改編的成就,更體現了戲曲界在努力矯正此前不加分辨地懷疑、疏離甚至鄙夷傳統的偏見。
今天的戲劇家如何對待傳統,始終是關係戲曲盛衰的關鍵。20世紀中葉以來,戲曲傳統遭遇嚴峻挑戰,尤其是在極“左”思潮的強大壓力下,相當多的經典劇目經歷各種程度的修改,其中一些改動,傷害了戲曲最核心的藝術原則,同時還對中國傳統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形成了嚴重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更是戲曲界的新劇目創作中形成解構經典思潮的主要原因。一段時期內,許多人刻意強調對傳統在藝術與道德兩方面的顛覆,甚至連昆劇這樣的傳統劇種,也出現了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創新”。在經歷了這些曲折之後,戲曲終於回歸正道,我們終於看到戲曲健康發展的新氣象。
誠然,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面臨的社會政治、經濟與藝術環境均有所不同。尤其是觀眾構成的變化以及劇場環境的變化,都需要現當代戲曲做出回應;而且,藝術家的身體條件不同、藝術風格迥異,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發揮優勢,以特有的方式處理經典劇目,戲曲舞臺藝術才有可能持續發展,創造新的成就。近年來諸多經典劇目改編的佳作,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針對社會和藝術環境的變遷,做出了積極的嘗試。京劇《香蓮案》尤其具有典範性,它巧妙地從傳統劇目提供的情景中找到新的開拓空間,既沒有背離傳統觀念,又使家喻戶曉的秦香蓮故事擁有了更充實的內涵。
近年來,戲曲劇目改編之所以能夠取得豐碩成果,除了戲曲界的藝術家和理論家持續不懈的努力,更得益於傳統文化的回歸,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得到全社會更自覺的認同和更多的尊重。中國戲曲藝術家應該盡最大可能汲取前人努力的成果,只有敬畏傳統,站在傳統這一巨人肩上,當代戲曲才有可能取得越來越輝煌的成就。(傅 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