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本山丟分的電視劇

時間:2012-11-01 08:21   來源:大眾日報

  也許是記者職業使然,我對文藝院團改制一直很感興趣,所以,對趙本山老班底拍攝的關於院團改制題材的電視劇《不是錢的事》,充滿期待。改制是大勢所趨,是解放文化生産力的關鍵因素。但是,我看了以後,感到很失望,不是一般地失望。這麼長一部電視劇,其實,就是摻水摻多了的二人轉,幹貨太少,蒼白而不精彩。

  首先是故事編得很不靠譜,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哪那麼容易?敲鑼打鼓,文化公司挂上牌,就成了嗎?絕對不可能。頭緒很多,比如必須完成企業工商註冊登記,核銷事業編制,登出事業單位法人,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按照企業辦法參加社會保險等等,非常繁瑣。是個難事,大事,敏感事。事業身份轉成企業身份,好多人會有顧慮,這需要徹底轉變觀念,而轉變觀念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這裡面會有好多故事。但是在《不是錢的事》中,一點沒有反映,主創人員回避了現實矛盾,把複雜的問題給簡單化了。説白了,就是缺乏生活,憑相當然編造,當然就沒有生活氣息。劇中嶽團長只是口頭上説,“轉企改制啊”、要“給團裏創造價值啊”之類的話,觀眾弄不明白,怎麼轉的?轉到什麼程度?難點在哪?都沒有好好交代。

  其次,情節太平淡,圍繞藝術團二隊生存展開故事,一條線索往下走。有個網友説的好:“一句話介紹《不是錢的事》劇情,那就是二隊解散,不解散,解散,不解散,解散,不解散,解散,不解散……解散,最後還是不解散了。”主創人員應該把文藝院團改制的不易表現出來,很可惜,他們沒在這上面用太多力氣。劇中有一個角色叫陳老摳,特別摳門,小氣鬼,也是個推進劇情的關鍵人物,調音臺讓他弄壞了,為了修它,每一集都要拿出來説説,跟店老闆砍價,求二隊隊長報銷,耍貧嘴等等。

  還有,就是人物表演矯揉造作,趙家班底很明顯不進入狀態,原來他們在鄉村,一招一式,都很出彩。可是,《不是錢的事》這個都市劇,小瀋陽、于月仙們總感覺很隔,飄忽忽的。二隊隊長跟李部長套近乎,管人家叫三舅,然後跟隊員們瞎吹,這個情節,感覺就是過去小村裏的村民組長,在吹給孤陋寡聞的鄰居聽。

  趙本山呢,依舊是客串,網友説他是“打醬油”的,唯一跟《鄉村愛情》不一樣的,是豎起了蘭花指,扮演成“二人轉”藝術家了,結結實實做了一回“偽娘”,他的“大嬸”形象既刻板又滑稽。展示傳統二人轉的魅力,還是蠻有味道的,但偶爾看一點還可以,老是那麼拿捏著,看著也就很乏味了。逄春階

  一邊看,一邊感覺劇中的這些文化人,做的事情卻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比如岳團長通過上級,批下一點錢,交給了二隊長(也沒有個手續,用信封裝著,有點兒像私下交易,這哪像個改制的團),二隊長呢,給隊員分錢,隊員那個現場表現,簡直是斯文掃地,真是一個“俗”字了得。為了討好岳團長,二隊長當著所有隊員的面在辦公室裏給他按摩肩周。一邊按摩,一邊還讓隊員們靠近,聽岳團長指示。這也太假了吧?簡直成了滑稽劇了。

  趙本山應該是一個響噹噹的文化品牌了,他的《劉老根》《馬大帥》等,雖然不全是精品,但還可以看。像《不是錢的事》這樣差勁的電視劇,確實給自己丟分,也由此看出趙本山及其團隊已經很明顯在走下坡路了。搞電視劇,生拉硬湊,越來越遠離觀眾。

  按説,趙本山正當中年,該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為什麼弄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呢?大概還真都是錢鬧的。他和他的團隊到處鋪攤子,説白了,大把大把地圈錢。當然,他養著一大家子人,不賺錢不行,但如果老盯著錢,就浮躁了,討巧了,不願意賣力了。有人説品牌的社會效益可喻為:要面子;品牌的經濟效益可喻為:要票子。情況常常是這樣:你越要面子,票子也就跟著來了;如果光想要票子,也未必就有,還可能丟了面子。

  如果本山少想一點錢,多想一點藝術,可能真成為大師級人物,但現在的狀態不可能,他在我心中,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小,越來越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