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男”一定不能嫁?
有網友總結出了這樣的觀劇心得:鳳凰男絕對不能嫁;婆婆遇到丈母娘必定雞飛狗跳;千萬不能生兒子,長大了兩頭受氣……
如果嫁給山窩窩裏出來的“鳳凰男”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王貴與安娜》、《雙面膠》、《婆婆來了》、《新結婚時代》等一系列電視劇告訴女觀眾的是:悲慘地無法言説。很多家長甚至拿這些電視劇教育自己的女兒,千萬不能找鳳凰男。
《雙面膠》中的婆婆因為兒子沒有回來就把做了一半的紅燒肉撤了下來,只給媳婦吃剩菜;《婆婆來了》中的婆婆更是不可理喻,自作主張地從農村帶著一大家人直奔北京生活,甚至盤算著兒子兒媳婦家的房子和財産;《新結婚時代》裏男主人公家的農村親戚蠻不講理,白吃白喝不算還覺得理所當然……
影視劇擁有龐大的收視人群,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如此突出城鄉之間的罅隙,將城鄉結合的婚姻描述成猛虎野獸一樣,這樣的劇情設計人為地放大了城鄉、貧富之間的差異。顯然對觀眾的認知造成不良的導向作用。
在諸多影視劇中,婚事成為了兩家人的戰事。劇中男女主人公想要結婚,雙方家長都要跳出來反對,互相看不上。在《裸婚時代》中,相戀近10年情侶,本以為結婚是水到渠成的事,卻沒想到遇到雙方家長的同時反對,使二人差點産生私奔的念頭;《當婆婆遇上媽》中,婆婆一心想讓兒子娶局長的千金,因而想方設法要拆散兒子與兒媳,兒媳受到婆婆百般刁難,一邊的丈母娘看不過去了,抱著保護女兒的心態跳出來和親家據理力爭,又一場婆婆和丈母娘的“世紀大戰”爆發了;《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尖酸刻薄的丈母娘給女兒的幸福生活無端生出許多障礙……
各種牙尖嘴利、無事生非的婆婆和丈母娘,讓觀眾對婚姻生活心存怯意,生怕自己會遇上這樣的婆婆和丈母娘,甚至萌生結婚恐懼症。
影視劇中各種矛盾的呈現讓觀眾對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也正是劇中反覆涉及的矛盾衝突也令不少觀眾對婚姻生活以及如何同丈母娘和婆婆相處産生擔憂,甚至修改了自己的擇偶標準。
在社區工作的張阿姨,站在過來人的角度説:“其實,生活中很多婆婆和媳婦的關係大多很融洽。親家之間難得見面,客氣還來不及,哪能像有些電視劇裏那樣為了點小事就打起來?家庭中的小摩擦小矛盾在所難免,但解決問題靠的不是吵架冷戰,而是寬容和智慧。
親情與孝道應是家庭倫理劇主旋律
有些“家鬥劇”為了加強戲劇衝突,就將人物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處理方式也變得暴力,過分地製造戲劇張力,把家庭矛盾推向一種極致狀態,偏離了社會認知的審美價值。各種類型的家庭劇之所以受歡迎,歸根結底在於其接地氣的現實主義精神,但有些家鬥劇把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誇張、極致化為萬劫不復的深淵,亦脫離了生活本身的意趣。
在採訪中,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王黑特教授專門對比了中韓兩國家庭倫理劇的敘事差異,王黑特説:“韓國電視劇更多表現的是傳統家庭的價值觀念,即以孝為核心親情。我們中國傳統是隔代同居大家庭,隨著現代化的轉型,20世紀以來,核心家庭(由夫妻兩人及其未婚孩子組成的家庭)逐漸代替中國傳統成為一種主流家庭模式。核心家庭和傳統隔代同居大家庭,家庭功能差別是非常大的,但我更希望我們電視劇多寫一些把我們傳統大家庭隔代同居這種大家庭體現出來。比如説《大宅門》這樣的電視劇,就非常好,在東南亞國家和臺灣地區都有很高的收視率,恰恰是因為他的家族氣氛。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看到太多流淌在我們身上的價值體系,到現在我們能夠體驗這種價值體系,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倫理關係,我們很親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自身的價值體系,而不是西方的。”
社會的高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空前的精神壓力,“宮鬥”、“職場鬥”偃旗息鼓後,還要面對“家鬥”,實在讓人膽寒心涼。相信觀眾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些表現家庭溫馨和親情的家庭劇,看到“家和”而不是“家鬥”。觀眾不僅能夠在觀賞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能品味其中所表現和頌揚的溫馨美好的感情。
在這個幸福感缺失的時代,家庭劇更有責任宣揚美好,解讀美好,引導觀眾體會美好,而不是一味的苦情。電視劇編導們能始終以一種善意的筆觸巧妙地處理家庭成員間因生活理念造成的矛盾,而不是一種蠻不講理地鞭撻,讓觀眾在影視劇裏學到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感受到家庭中親情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