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集電視劇《浮沉》,圍繞一個曾經輝煌但後來逐漸衰落的老國企的改制過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故事。國企改制是歷史的必然,是企業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所必須經歷的蛻變過程。但如何蛻變、蛻變出什麼結果,不僅關係到國家利益的維護,更關係到千千萬萬職工的生存,甚至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因此,如何改,走一條什麼樣的改制之路,是一道嚴峻的考題。這不僅是對企業運營機制的選擇,更是對良心的拷問。從這個意義上看,《浮沉》是一部面對現實、敢於觸及尖銳矛盾、真正觸動靈魂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有“改革文學”領時代風騷。今天的《浮沉》,可稱之為“改制劇”,同樣為世人所關注。因為,改革的實質就是改制,絕大多數人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個改制過程,這是每個人最切身的現實。如何改制,為誰謀利,是該劇之魂,也是該劇獨特的思想價值所在。電視劇難得如此直面現實。
該劇主人公王貴林,是近年來電視劇中少有的一個廠長形象。職工喜歡他,是因為他維護了職工的利益,維護了晶通電子廠的利益,使晶通廠起死回生,也可以説是浴火重生,走上了新生之路,因而他代表了正確的改制思路。這正確,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專業的知識,不是因為他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是因為他對晶通與晶通人有感情,是因為他的良心。所以,良心是選擇正確的前提。很顯然,于志德是晶通改制的操盤手,也是王貴林的老朋友,深得王貴林信任。但于志德的思路與王貴林關於改制所要達到的目標南轅北轍。于志德是要借改制中飽私囊,要借國企這條船渡自己的發財夢,而置絕大多數職工的利益於不顧。如果這樣,將造成大量職工下崗,把他們剝離出去後,少數人佔有了國企資源,所謂減負增效,這樣的改制路徑在國企改制中也屢見不鮮,但是,這條路徑顯然並沒有顧及多數職工的利益。王貴林與于志德雖然是好朋友,但因良心差異、人生價值觀差異而改制思路不同。不同的思路,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性,是私欲與良心的分野。王貴林本來不想出手,但他看不下去了,不能眼看著于志德將晶通廠的救命資金轉移到海外,良心使然,他義無反顧,該出手時就出手,力挽狂瀾。王貴林與于志德在國企改制思路上的分歧以及七億改制資金的流向,構成該劇的矛盾主線,我認為這條矛盾主線具有強烈的現實折射意義。
王貴林這個人物的個性魅力,來源於樸實。這個人物不説大話空話,不打官腔,不唱高調,不裝腔作勢,不追奢侈浪費擺闊氣的虛榮時髦,相反,實實在在,樸樸素素,本色真實。他在傳達室初遇喬莉的一場戲,以及他那件普普通通的外套,可見其樸實無華。樸實是真誠的前提。良知、樸實、真誠,是王貴林的個性魅力,是他贏得人心、聚攏人氣的資本,也是他打動喬莉芳心的人格魅力。這樣的人物形象,看起來也許不靚,卻是真善所在,因而是可以信賴的。他身上沒有所謂的英雄氣,但他就是當今最缺少的時代英雄。當今的時代英雄,我以為,不是個人如何將社會資産據為己有,而是如何將資産造福于大眾,造福于社會。
《浮沉》的另一個看點,是職場的競爭。無論國有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企業之間必然存在競爭,職場也必然存在競爭。為了爭奪晶通廠改制七個億的訂單,賽思與SC兩家外企展開了明爭暗鬥,其中也必然參雜著企業內部的職場競爭,布內線、挖人才,設陷阱等等勾心鬥角手段應運而生,確實有些殘酷,人被“利益”所驅使,人成了賺錢的工具。但這也確實是活生生的現實。作為電視劇,《浮沉》情節緊湊,國企與外企的線索以及外企與外企的線索相互交織,跌宕起伏,懸念迭出,職場鬥法,煞是好看。陸凡、琳達、土井、車雅妮、方衛軍、段芹等人物,實際上,都是局中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迷失,或為利、或為情。藝術是一面鏡子,看別人,也是照自己。看到最後,應當明白,人,無論有多少爭奪的理由,也不能逾越了道德底線,否則,就會沉淪,甚至走向不歸之途。社會不僅是由財富組成,也是由人心組成。只有善意存在,社會才會文明,心情才會舒暢。競爭間歇,人,是不是也應該照看一下自己的良心?因為良心也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