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次蝴蝶效應看穿網路暴力始末

時間:2012-07-11 09:32   來源:中國網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索》講述一次公交車不讓座事件在被媒體報道後引發的一場連鎖反應,很多人的命運在短短一週內被徹底改變。影片是陳凱歌近年來首次關注現實題材,將人肉搜索、網路暴力、小三、職場鬥爭等社會熱點融入其中,犀利地剖析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的現實與人性。

  早在07年,我國的網路暴力第一案中,姜某因丈夫王某的婚外情自殺,王某被網友曝光了姓名、手機、住址、單位等詳細資訊,其後眾多網友對王家門口刷寫標語。不堪其擾的王某以侵犯名譽權為由遂將曝光他私人資訊的網路公司告上法庭,並且勝訴。諸如此類的還有08年的“遼寧女張某事件”、09年的“艾滋女事件”等等。

  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進而造成人身、精神傷害的行為。隨著時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網路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之衍生出的網路暴力也在産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網路暴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人肉搜索”等詞彙也因網路的發達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對網路暴力的頻發,網民們幾乎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然而它是如何産生的,在這種狂暴的現象之下涌動著什麼樣的暗流?看清暴力現象的原委,顯然是有助於我們在今後的網路生活中更加清醒和理智的。《搜索》這部電影無疑做了一次詳細、生動的説明。

  首先,媒體輿論引導,是點燃燎原烈焰的星星之火。電影中的故事圍繞記者的一次新聞事件展開,在實際社會中,每一次的網路暴力事件也都離不開媒體的炒作。《搜索》中,僅僅是一個“公車讓座事件”,卻將媒體如何將話題引爆的各項活動都一一進行了闡述。通過追蹤事實、引導輿論和時間把握三方面做了深度透視。在還原事實的過程中,從記者將新聞上報,到對當事人的多面採訪;在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從專題製作的推出,到引發公眾討論;在把握時間進程方面,從吊足大眾胃口給予充分反應時間,到對事件下一步進展的跟蹤。《搜索》把媒體炒作的伎倆幾乎盡數放出,讓觀眾看到每一個火爆話題是如何誕生的。當看透這些炒作手段,是不是要被媒體的輿論牽著走,就要另説了。

  其次,群體無意識,是促成網路暴力的主觀原因。與實際社會相似,網路社會是一個更加龐大的組織,由更加豐富的個體組成。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曾經在《烏合之眾》中闡述自己的理論,群體無疑總是無意識的,但是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之間,隱藏著它力量強大的秘密。這種群體現象是自古存在的,一個孤立的個人在僅有自我影響的環境下,絕對不會去打砸搶燒。即使受到這樣的誘惑,他也可以很好地抵制。當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群體的人數會賦予他新的力量,會讓人變的出乎意料的狂暴。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