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的時代

時間:2012-05-21 13:16   來源:工人日報

  這兩天看一篇文化報道説,我們每日與他人的資訊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隨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140字的微博、符號化的短信等等這些快捷、短小的東西。因此,有人感慨地説,新媒體時代很神奇,一天同樣24小時,似乎比我們小時候要短得多,這必然導致我們做每件事必須更迅速、更快,也必然導致資訊的碎片化、思維的碎片化。

  的確是這樣,我們的閱讀生活中,這些快捷、短小、雜亂的內容,佔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閱讀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閱讀已經變成了“碎片化閱讀”,我們已經進入了資訊的碎片化、思維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閱讀時代。

  圖書出版界也屈從於這種碎片化的文化生存,快速推出了微博圖書。微博圖書,微博閱讀,成為當下圖書出版界一個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

  微博紅人張發財寫歷史八卦的微博結整合《一個都不正經》,其段子體敘述讓千百年前的人物從故紙堆中爬起來;80後資深相聲愛好者東東槍的《俗話説》也由諸多MSN簽名加微博段子匯集而成;網路紅人奶豬出版“段子集”《我呸》;《晶報》總編輯胡洪俠則以“微博體”書話短章出版了《微書話》。

  此外,小説《圍脖時期的愛情》講述主人公與某明星在微博平臺發生的情感糾葛;《精神病學院畢業生》、《蔡瀾微博妙答》等一系列“微博體”圖書也相繼出版。

  其他名人如導演馮小剛、主持人蔡康永、歌星梁咏琪等,他們都在公共場合表示,準備把自己的微博語錄整理成書出版。這些“微博體”圖書,每段內容大多在140字,語言簡短,只言片語,沒有完整的故事和邏輯,但方寸之內倒也折射出圖書領域的微閱讀潮流趨向,雖多番加印,頻頻問鼎暢銷榜,但卻是典型的碎片化閱讀下的産物。

  有關圖書出版方面的人士分析:據統計,截至去年底,我國的微博用戶數已達到2.5億。現在,微博已成為主要的互動平臺,有敏銳出版眼光的人便把微博體從線上發展到線下,而由線上的影響力到線下的傳統出版,微博內容變成圖書則快得似乎更像是一場“閃婚”。

  微博與圖書的結合,使得圖書出版固然適應了快捷、及時的“微閱讀”需求,但一些書評者認為,“碎片化語言”承載的內容、思想都很有限,它們的內容顯得太過隨意,充斥著微博上的邊角料而缺乏完整體系。有的讀者網友則指稱,這些微博書不過幾句流水賬,或引幾句書的內容評論,或回答網友的提問,或名人軼事摘抄,把它們叫做“微博拼湊書”,或更名副其實。説到底,“微博”閱讀,使我們的閱讀生命不復處於整體之中,閱讀的實質和整體根本不復存在,而最終在這種微閱讀中,我們的生命活力、生命的蓬勃興旺被壓縮在最小的單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憐的零頭……難怪有書評作者説,現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棄了部落格,有了部落格就放棄了書籍,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

  當下我們之所以熱衷於出“微博書”,熱衷於讀“微博書”,更多的源於我們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確,我們很少有空閒時間,生活並不完滿;我們除了追求一些有實際效用的具體目標外,不想去開掘自己的能力;我們沒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須立即使我們滿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須服務於我們這種短暫的快樂,因此,快速瀏覽代替了精讀,作為讀者我們不再與讀物進行精神交流。

  “微博”圖書熱成圖書出版潮流,不正是折射出了我們這樣的閱讀文化心理和閱讀文化選擇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