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百年祭不能只剩下娛樂和獵奇

時間:2012-04-16 09:44   來源:人民網

  1912年4月14日深夜,號稱“不沉之船”的奢華郵輪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2個多小時之後,當地時間15日淩晨2點20分,泰坦尼克號沉沒。20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迎來百年祭,有媒體基於歷史事實還原了事發當日場景。(《新京報》4月15日)

  在這艘巨輪沉沒100年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帶著用3D技術修復的大片《泰坦尼克》再度席捲全球,在引發公眾普遍關注的同時,一些有關泰坦尼克的舊事也不斷被抖落出來。娛樂大片本就足夠吸引人,再加上泰坦尼克的沉沒,在百年時間的眾説紛紜下,已被塗抹上一層層厚厚的神秘色彩,因而娛樂和獵奇,就成了泰坦尼克百年祭中最明顯的基調。當然,還有一些展現人性光輝的故事也在不斷傳唱中,給這艘巨輪的沉沒又平添了些許悲情的因素。

  但在這些奪人眼球和激蕩人心之外,關於這起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悲劇,還有一些沉重的反思我們不該忘記,那就是,人類對技術的盲目樂觀和自信,還有過度依賴,需要有所節制,而公共服務業需要建立一套怎樣的應急措施,才能從容應對危機的來臨。

  媒體對泰坦尼克的特別報道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造成這一悲劇的技術分析和事件發生時自救組織的不力,而在討論當時的技術存在哪些弊端的同時,也不忘展示現有技術對這些弊端如何克服。誠然,這樣的比較讓我們很欣喜于如今技術的發達和進步。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泰坦尼克號被造出的100年前,當時的人們也曾欣欣然于這艘大船在先進技術上的運用和服務水準的高端。那些在如今看來有著這樣或那樣不足的技術手段,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卻無疑是最尖端且安全的。

  因此,在懷舊中輕描淡寫地説起當時的人們對泰坦尼克號過於自信時,我們其實更該反思一下,當下的我們是不是也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對所謂先進技術的過度依賴和盲目自信。或許,我們能意識到泰坦尼克號的技術和自救中有哪些不足,正是因為我們有它的沉沒作為前車之鑒。但我們是不是還需要一場同樣慘烈的悲劇,才能意識到當下我們自以為尖端的技術,其實也同樣存在被我們所忽視的不足,以及當下一些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在危機來臨時的應對和救援組織上卻相當乏力?那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想起了不久前的深圳全城大停電。有人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全城斷電”,讓人意識到,技術依賴下的現代環境是多麼脆弱:它可能讓城市夜如白晝,也可能因一個變電站陷入困頓。短期看,這需要強化公共服務,完善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機制;長遠看,則是要認識技術風險,做好長遠防範。實際上,現代社會諸如漏油、礦難這樣的人為災難,相當多數都是因為對技術的過於放心,因而放棄了對預防措施的完善,更不要説建立一套高效且行之有效的應急自救措施。

  因此,對泰坦尼克的百年祭,除了娛樂和獵奇外,我們更該珍視它留給我們的公共財富。在成為大片的素材和津津樂道的談資之前,這首先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真實且悲慘的災難。而在分析這場災難的技術原因和自救乏力時,我們需要認識到,釀成悲劇的這一切直接因素之前,還有一個深層次的,甚至可以説現在都未能避免的人為意識因素——任何時候,再先進的技術也比不上警惕的意識。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