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京劇是民族的國粹,但是作為從事國粹藝術的京劇演員,待遇不高,生存狀況不容樂觀。京劇事業的振興不光要靠從業人員的努力,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點,國家也要制定相應政策、投入資金來進行扶持,這需要全方位努力,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達到目標。
京劇演員現狀堪憂
目前,京劇演員的生存現狀堪憂。首先是工資待遇低。京劇演員工資普遍較低,如果加上平時的勞務費,一般演員年收入在三四萬元左右。作為差額撥款的單位,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每月只能拿70%的工資,其他30%靠演出結構工資補充,即如果完不成演出任務,就只能拿70%的工資。京劇、脫口秀、小品同為文化藝術行業,但脫口秀、小品演員的收入在新聞媒體高出鏡率的引領下大有水漲船高之勢,而我們這些從事國粹藝術的京劇從業人員只能甘居末座。
其次,新戲排練沒有任何補助。劇團每年正常排一齣新戲至少需要2至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尤其是劇中主要演員,從建組開始,讀劇本、學唱腔、練身段,與編、導、樂、美各部門協調打磨,還要揣摩人物,精益求精,這是一個付出精力、體力、耐力的多重勞動。但是同時,這也影響了演員的正常演出,使演員經濟收入降低。大家都知道,影視演員參加影視創作有片酬,但是一部新戲的準備過程中,京劇演員的付出卻沒有相應回報。劇本編劇的創作費有20萬元至40萬元,導演創作費有30萬元至40萬元,其他諸如音樂設計、舞美設計、音樂配器、服裝設計也有10萬元至20萬元不等,所有設計、創作人員都有創作費,只有演員除外,沒有任何創作費、排練費。
第三,演員補助杯水車薪。近幾年,國家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倡導京劇進校園活動,但每場演齣劇團只能拿到1.5萬元到3萬元之間的補助,扣除上交的20%及道具運輸等雜費,所剩餘款根本不夠給幾十人發勞務,演一場賠一場,大家失去了積極性,何談弘揚?如果政府補助能提高到8萬元至10萬元,這項工程才能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注:文化部對國家京劇院的每場補助是8萬元)
中國京劇界的各類大獎,從梅花獎、德藝雙馨獎到各種電視大賽,幾乎不涉及獎金,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憐。我1987年參加電視大獎賽,獲得一等獎,獎勵的是200多元的保險櫃,二等獎是電風扇。據現在參加電視大獎賽的演員反映,沒有任何獎金,只頒發證書和獎盃。這些年國家對科技界、體育界等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文藝界,從科學家到體育明星都有不同程度的獎金酬勞。相比之下,我們京劇大賽的明星和資深京劇藝術家們所得甚少。他們臺上的一分鐘,何止臺下十年的功!文化的興與衰標誌著一個民族的興與衰,京劇是國戲,是國粹,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京劇人肩負的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替代的,京劇藝術家理應得到尊重與厚待。
第四,宣傳力度不夠。電視臺京劇欄目很少,文娛播報卻每天由半小時擴充為1小時。各大媒體娛樂新聞被影視明星佔據,影視演員排新片、歌星出專輯甚至某個歌星懷孕生男生女都佔據大版篇幅,有關京劇方面的報道幾乎為零。
第五,缺乏人才包裝和市場運作的完整體系。地方電視臺的超女超男節目,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從運作上看,很多年輕人從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我相信京劇演員也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實力,但是沒有人來運作包裝。現在誰來包裝京劇藝術?尤其是那些大獎賽後涌現出的京劇新人,他們是京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