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從來沒有進化,只有變化,而變得是優是劣,要看能否堅守核心的傳統要素。京劇的創新應落腳在京劇的根基之上,而非表皮之上。人稱世界戲劇“活化石”的中國崑曲、京劇等古老劇種,每一齣流傳至今的劇目,都經過了幾百年時間和好多代觀眾的雙重考驗,我們要抱有敬畏之心,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什麼都比古人高明
最近,由一位美籍華人“跨界”擔任導演,舞美、燈光、服裝、多媒體等也均由“國際團隊”參與製作的新派京劇《霸王別姬》在北京粉墨登場,此為首演,據説日後還要赴倫敦奧運會參加“中國文化周”的展演。但這齣戲在戲迷中間引發的只是一片譁然。
這出新派京劇,號稱要“將戲劇從戲曲中分離出來”,吸引“新的觀眾”,於是以讓人眼花繚亂的舞美燈光多媒體包括3D,加上服裝艷麗的人群,將京劇的角兒、唱腔以及寫意的藝術特質擠壓在了舞臺的邊緣,有時甚至完全拋棄,比如在最後竟然不倫不類把一匹汗血馬充當烏騅馬牽上臺來“跟霸王告別”,實在與京劇風馬牛不相及。
這齣戲打著“京劇革新”的旗號,實際背棄了京劇藝術的美學傳統與表現原則,向商業市場和西方趣味“作揖唱喏”,它受到大多數人的質疑,正常不過。問題是,這樣的“嘗試”並不自新派的《霸王別姬》始。前幾年在國家大劇院熱鬧登場並被大肆宣傳的新編史詩京劇《赤壁》,也是請來了舞蹈導演“跨界”,也是炫耀舞美燈光服裝多媒體,陣容超大、製作豪華,比如銅雀臺、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幾處布景裝置,十足的“大片”做派,跟今天的《霸王別姬》基本走的是一個路子。如此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混搭”勁頭,近年來似乎成了“戲劇革新”的“主題曲”,似乎都想以這樣美輪美奐的奢華視覺效果出奇制勝,結果淹沒了京劇質樸而別有韻味的本色。
商業大片的製作思路侵入舞臺
戲曲要變,新京劇《霸王別姬》創作者的認知是沒有錯的。但是把京劇帶上這樣另類的路子,卻該警醒。依靠高科技多媒體、人海戰術甚至“活道具”汗血馬來硬撐起舞臺的熱鬧,是在效倣近年來某些電影大片和盛大晚會。如果説這出《霸王別姬》是一場晚會,融入了京劇的元素,倒沒有問題,但那已經不再是京劇了。
懂點京劇的人都知道,京劇的魅力在於以少勝多,在於舞臺上虛擬世界的營造;舊時講,京劇舞臺上當“無一處物件是真的”才是,當然現在看這樣強調也有些絕對;但京劇不在於實景的奢華和實物的逼真,這一點應該是沒錯的;京劇要靠演員的手眼身步法之功力撐著,這一點也是沒錯的。京劇舞臺上絕對不應該出現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場面:虞姬拔劍自刎前那一段經典的梅派劍舞,淹沒在了一大群繽紛舞娘的伴舞之中;霸王則在江邊和真的馬共舞……好的劇目,好的演員,要能駕馭舞臺之極簡,哪怕素素的只有幾把桌椅和一道帷幕,也能夠調動起五湖風雨、萬里關山,在咫尺之間創造無限天地,那才叫本事和藝術。京劇的創新應落腳在京劇的根基之上,而非表皮之上。正如雪花的美麗,恰恰在於自身的素白,就一種顏色,而不可塗抹成五顏六色。
我們更要反思近年來以“革新”、“創新”之名颳起的奢靡浮華之風,不惜潑灑金錢,以圖大製作,而大把花錢換來的,卻是大而空洞。現在要讓京劇也向某些電影大片看齊了嗎?商業大片的製作思路侵入舞臺,前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