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定。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將在原本每年引進20部美國電影的基礎上,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而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分賬比例會由13%提高到25%。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將看到更多的美國電影。(《東方早報》、《新京報》2月19日)
此舉在兩國電影業引起的反應,幾乎是爆炸性的:美國電影界歡欣鼓舞,高呼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中國電影界喜憂參半,備感“鴨梨山大”,驚呼“狼真的來了”。
應承認,短時間內,此政策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衝擊絕對較大:一是增加引進美國大片,會擠壓國産片生存空間,國內電影公司的日子會更難過。有影視公司老總説,“每年30多部分賬片,意味著平均每月會進來至少3部,每個檔期華語片都會遇到分賬片,更多華語片將擠破頭血拼,中小成本更難運作”。二是更多票房讓美國大片卷走,我們的票房收入會減少,會影響電影業再投資。據測算,分賬比例提高12%後,每部好萊塢電影有望在中國多拿2000萬到4000萬美元的票房提成,將會為美國電影業帶來每年數億美元的收入增幅。
但從長遠看,上述中美電影新政,絕對利大於弊,是挑戰更是機遇。
一方面,能為中國觀眾提供更多元化的觀影機會。近年來,“進影院看大片”已成國內影迷的主要娛樂,可大片數量總讓人不過癮。引進大片多了,觀眾選擇變多、娛樂性提高,院線收益也能增加,整個中國電影市場會更加繁榮。
我國當年引進首部進口分賬大片《亡命天涯》之前,國內電影市場似乎走入最低谷,自産電影能力下滑,電影票房收入也江河日下,以“買斷”方式引進的電影,也多是三四流電影。而自《亡命天涯》始,以票房分賬方式引進大片,眼花繚亂的各種特技和槍戰場面,不斷衝擊我國觀眾的視聽,將觀眾重新拉回到久違的影院。從各類引進大片中,我們也“師夷長技”,起死回生,創作出大量國産大片。可以説,激活中國電影市場,分賬大片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勢力強勁的好萊塢電影更多地涌入,會促使國內影視公司竭力提高品質,以與之抗衡。要麼在重壓下殺出一條“血路”,要麼只有死去。有論者指出,中國電影每一次質的飛躍,必然是體制改革和政策不斷放開的結果;幾十萬電影人的“生死”不重要,促進中國電影提高品質最緊要。正如導演高群書的博文所言:“中國電影市場對美國開放,毀掉的是那些靠僥倖、靠所謂的明星陣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場取得某種成功的電影製作者,對提高中國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對符合電影規律的製作者,只能算是幸事,中國電影雖暫有疼痛,長遠來説,是好事。”
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仍是消極地保護,而不是積極、靈活地加以開放,國産片仍會是溫室裏的花朵,量多質不高的境遇也將更為尷尬。在中美電影新政的衝擊之下,但願國內電影業能浴火重生。在進口大片的分賬比例提高之後,電影“進價”高了,中國發行公司、院線和影院的分賬損失,但願不要通過提高票價來轉嫁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