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不缺市場 缺的是氣場

時間:2012-01-30 10:24   來源:觀點中國

  今年,趙本山遺憾缺席春晚,也讓觀眾覺得似乎小品難以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和鼎盛時期的16個語言類節目相比,今年的7個節目少了一半還多。而總導演哈文則説,語言類節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小品沒有市場,語言類節目創作本身就有瓶頸。”(1月29日北京晨報)

  哈文對小品的前途持悲觀態度,與觀眾對今年春晚小品的貶大於褒不無關係。其實,小品在春晚上的式微不是小品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春晚在創作策劃小品上更看重所謂“意義”而不是“更有意思”,在選擇小品的尺度上不夠開放,條條框框太多,結果最終過五關斬六將搬上春晚舞臺的小品,根本不是觀眾的菜,頂多算是個價值導向的圖解而已。當下現實中的那些活生生的“悲喜劇”、“荒誕劇”和“黑色幽默”,幾乎少有進入春晚小品的。因而,與其説小品缺市場,不如説小品缺人氣。

  哈文拿小品與電影比,説小品鼎盛時期,王朔、馮小剛都是在做小品的,但是現在他們可能都在做電影。其他晚會的小品不敢説,要説春晚小品的大製作,不亞於拍攝一部電影的投入。早早就開始選小品素材、本子,然後是演員,再到排練,這一路走下來,導演和其他創作人馬付出的精力是非常巨大的,演員的陣容也是強大的。難怪陳佩斯早先上了好幾年,後來也累得不敢來了。可就是這樣一道從選材到烹飪都精雕細刻、火燭小心的菜肴卻在端上春晚盛宴時,卻叫好不叫座,硬是被觀眾拍在了沙灘上,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不接地氣的東西永遠不會有氣場。春晚小品的取材遠離大眾生活,不去“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網上有個年前就流行的“2012年微春晚”,開場大型歌舞叫《“壟”上行》,是嘲諷壟斷集團的;小品《你扶不扶》直接表達對道德滑坡的憂慮;雙簧《精益求“精”》直指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等等,這些都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所以點擊率、轉載率老高。雖然“微春晚”這樣對央視春晚惡搞的形式不值得提倡,但是它的創作方式和策劃路線卻值得借鑒,就是多説實話——關乎現實的話;多説人話——人人關注的話。可以説,網上不少流行的段子和網友製作的視頻,改編成小品成本很低,甚至是零成本,又能引發民眾的共鳴,可央視為何棄價廉物美卻求華而不實?

  不僅如此,小品不涉反腐好多年了。一年下來,“拼爹遊戲”、“蘿蔔招聘”、“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極好的小品素材,搜索枯腸的小品編劇導演們為何視而不見?到底是創作者生怕對號入座,心有餘悸,還是因央視把關審查而不得不忍痛割愛?普希金説過:“法律之劍不能到達的地方,諷刺之鞭必定可以達到。”諷刺是語言類節目的看家本領,遠離當下民眾的喜怒哀樂,噤若寒蟬,諱莫如深,根本不敢諷刺的小品不僅沒有市場,白白耗費了觀眾的時間,而且糟蹋了小品這樣一件寶刀不老的“文藝利器”。更大的問題是引領向上和正義的力量很弱,醜惡的東西就會肆無忌憚,大行其道,小品的衰竭就意味著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這不僅僅是央視春晚小品應該反思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