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細活”,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這個被視為“寶典”的創作理論已經落伍了,尤其是電視劇這個所謂“快餐文化”,更是不乏粗製濫造的産品。像趙寶剛這樣一位在電視界享有聲譽的名導也不能倖免。
最近正在播出的都市時尚劇《男人幫》,開播至今就屢遭質疑。對於觀眾的“板磚”,趙寶剛倒是欣然接受,並沒有強詞奪理,而是從創作的角度,回應了觀眾的質疑,並稱,這次拍《男人幫》,好似處在“坑”的邊緣,是否會再次掉進“坑”裏,還要到該劇播完之後,才能蓋棺論定。
趙寶剛所説的“坑”,是指毀了自己這快“金子招牌”。難得的是,趙寶剛以《媳婦的美好時代》為標桿,來審視自己這部作品,他説:“《媳婦的美好時代》是部好劇,至少在婆媳關係普遍難處的觀念下,這個劇就具有文化引導作用,它告訴觀眾婆媳關係是可以相處好的。”即便《男人幫》最終的結果是彈多讚少,趙寶剛這塊金字招牌的信用因此降低,趙寶剛也不認為是件壞事,“我當導演以來掉進去倆坑,第一個是《皇城根》,第二個是《給我一支煙》,我不知道《男人幫》是不是第三個坑。如果因為這個劇,電視臺今後買趙寶剛的劇變得謹慎了,也不是壞事。我就好好拍唄,拍完看樣片,好了你再買,這也沒什麼。”
趙寶剛認為有文化影響力的劇才是好劇。這個觀點很到位,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收視率而去迎合觀眾,而是要在文化上引導觀眾。這正是一部優秀作品的藝術訴求。《男人幫》中的三個老男人有點變態,用上海人的話説“沒有腔調”,而趙寶剛這番話倒是很有腔調。
趙寶剛坦承:“當初看到劇本就已經知道是有危險性的,如果能再有半年時間打磨,保險系數會高很多”。《男人幫》原本不在趙寶剛的拍攝計劃之內,因圈內朋友關係,這個輾轉幾次、缺少投資的劇本到了趙寶剛的手中,“公司編輯部的年輕人特別喜歡,我相信年輕人的眼光和判斷,就買下了這個劇本的版權。但看完劇本後,趙寶剛心裏卻沒底了,越看越不靠譜兒,本子有危險性。第一,通俗不夠。它裏面表現的對生活的觀點和思想內涵,需要看幾遍才能感受到。有的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又把有立意的、能解釋主題的內涵部分剪掉了,這就更影響到觀眾的收看。客觀地説,這個劇本如果再用半年時間修改,再加強我的意識,它保險系數要高很多。為什麼説在坑的邊緣,這是憑藉創作經驗。但我覺得應該能越過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劇本是一劇之本,我想,《男人幫》等到趙寶剛思考成熟後再拍的話,他得處境肯定不會在“坑”的邊緣徘徊,憑著他得實力一定會做得更好。創作需要經驗,更需要生活的積累。《男人幫》的問題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小圈子”和“大社會”的共性,缺乏有效連接審美通道的藝術共鳴點。
雖然説,這些問題趙寶剛都看到了,也有修改的打算和構想,由於沒有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男人幫》遭到質疑,這也是咎由自取。影視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修補遺憾只能期待下一步作品。但是,趙寶剛提出的“文化引導作用”的創作反思,值得電視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