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看新聞,鮮有人不會為媒體不時能抖出猛料而驚嘆其挖新聞的本事。然而,近日再度出現的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卻使人不得不大打問號。感慨之餘,實在難以認同、更説不上佩服一些西方媒體的職業操守。
《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已算不得新聞了。該報雇傭私人偵探,用竊聽電話的非法手段獲取“內幕”新聞。2005年,《世界新聞報》多次報道關於王室的內幕新聞,包括查爾斯王子膝蓋受傷等高度隱私,引起王室重視並報案,警方和反恐部門介入,揭開了竊聽奧秘。當事的私人偵探馬凱爾和王室新聞編輯古德曼在2007年已被送進了監獄。《世界新聞報》拿封口費和多個控告人庭外和解,散財消災,息事寧人,事情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是,真相遠非人們以為的那麼簡單。被竊聽的對象其實比公眾原先知道的要多得多,不僅有社會名流,還包括很多謀殺案被害者家屬、倫敦“7 7恐怖襲擊”受害者家屬、陣亡英軍士兵家屬、政界人物甚至有競爭關係的媒體記者。竊聽醜聞牽涉到的不僅是掌控《世界新聞報》的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甚至還包括首相卡梅倫,因為《世界新聞報》的主編布魯克斯是他的好友,副主編寇松被卡梅倫點將出任他的發言人。
何以真情拖到現在才曝光呢?誘因是上個月英國法庭在審理少女多勒爾被謀殺一案時,其父母在強忍痛失愛女的悲痛時,還不得不承受被告方庭辯時的陰毒攻擊。輿論一時大嘩,一邊倒地無限同情受害方家屬,質疑英國司法的公正性。值此風頭,有媒體爆料《世界新聞報》監聽多勒爾父母電話,誤導警方辦案,導致輿論憤然,用多勒爾父母的話説,《世界新聞報》簡直“沒有人性”,包括福特在內的多個企業立即中止了在《世界新聞報》的廣告。竊聽醜聞再次成為千夫所指的熱點事件。
其實,運用非常手段獲取新聞在英國遠非《世界新聞報》一家。據《泰晤士報》報道,很多媒體都雇傭私人偵探來獲取隱私資訊。例如,一位名叫威塔莫爾的私人偵探就被32家媒體的305名記者、編輯雇傭,這些媒體既有英國廣播公司、《泰晤士報》、《觀察家報》這樣的主流大媒體,也有《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等小報。
何以這麼多媒體都願意走雇傭私人偵探這根鋼絲繩呢?因為他們相信,誰搶到新聞,誰就可以賣出新聞産品,賺到錢。《泰晤士報》7日的專欄文章披露,有的英國媒體掌門人傳授經驗,稱造輿論、煽情、製造轟動效應、報道血淋淋的災害是辦好報紙的不二法門,並用高額報酬獎勵下屬和其父親編寫讀者來信。《每日電訊報》日前的專欄文章揭示,有的英國名記在新聞報道中移花接木,隨意嫁接時間地點來源等新聞要素,並美其名曰“知識的準確”壓倒一切。這些經驗之談讓人不禁不寒而慄,聯想到近年來西方媒體對中國報道的諸多失實,疑惑頓時釋然:原來是先入為主,並非是技術性失誤。
《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説明瞭什麼問題呢?《泰晤士報》7日的專欄文章認為,這是因為市場對新聞的需求,儘管讀者不喜歡這類獲取新聞的方式,但讀者願意掏錢買這樣的新聞産品。《衛報》7日發表評論則認為,竊聽醜聞表明,民主制度的正常制約和平衡功能在過去兩年多並沒有發揮作用。評論表示,對竊聽醜聞,執法的警方“不誠實,回避,冷漠”;行政的新聞媒體監管機構軟弱無力(一度為《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聞洗白);立法的議會不是被嚇退了也是失效了;而號稱第四權力的媒體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旁觀者不禁疑問:何以如此?
默多克于7日宣佈,有著168年曆史的《世界新聞報》將於本週日出版最後一期後關閉。忍痛斷臂,不失精明。但很明顯的是,這不太可能阻止警方調查、公眾質詢以及司法訴訟,更不太可能消解人們對西方媒體職業操守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