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丟失的是文明底線

時間:2011-05-16 14:12   來源:東方網

  故宮博物院近幾日成了新聞熱點,一次很快被破的失竊案、一面原本表達謝意的錦旗和一段越描越難以自圓其説的建福宮傳聞,一下聚攏了四面八方的目光和議論。許多人説,故宮博物院這回丟東西了。

  這座昔日的紫禁城到底丟了什麼?

  有人説是丟了藝術品:竊賊雖然被抓獲,失竊藝術品卻還有好幾樣下落不明。不過早在破案前,故宮博物院就迫不及待地發佈資訊,指出這些失竊藝術品都是寄展,“並非故宮藏品”,也就是説,丟東西的不是故宮博物院。

  有人説是丟了人:那面錦旗上下兩聯,“衛京都泰安”則罷了,“撼祖國強盛”是什麼意思?“撼”的意思是“搖晃、顛覆”,金兀術曾説“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撼祖國強盛”到底要表達怎樣的情感?一家守著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博物館,竟送出這樣一面錦旗,實在丟人到家。可故宮博物院很快理直氣壯地説,這樣用顯得厚重,你們不理解那是你們沒學問,也就是説,丟人的也不是故宮博物院。

  也有人説是丟了份:建福宮花園變身高級會所,身為管理者的故宮博物院,實在是顏面無光、斯文掃地。但故宮博物院卻祭起一道冠冕堂皇的聲明,聲稱建福宮完全由故宮博物院管理,主要用於接待國際國內貴賓參觀、舉辦文化沙龍、講座等活動、舉辦新聞發佈會等,“不存在也不可能作為所謂的頂級富豪私人會所”,也就是説,故宮博物院這麼做,毫無丟份之處。

  就這“三丟”爭論枝節問題似無太多必要:嘴長在大家身上,臉皮卻長在人家身上,就算千夫所指,倘對方閉上九重宮門,躲到城墻後嚴防死守,也是徒呼奈何。

  該較真的,倒是故宮博物院所丟失的更珍貴、更不應丟失的東西:與故宮瑰寶和中華文明相稱的基本文化、文明素質。

  正如許多觀察家指出的,以故宮的安保條件、級別,一個普通竊賊能輕易得手,漏洞在人而不在設備。竊案發生後故宮博物院撇清失竊品“與館藏無關”,破案後力圖把壞事變好事,個中流露出的,恰是和中華傳統文化中先省己身、推己及人的傳統背道而馳的文明、文化素質缺失。

  正如不少文字學者乃至普通民眾所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文化單位寫錯錦旗,鬧出歧義,固然顏面無光,但試圖掩蓋一個大多數中國人都不難看出的錯別字,足以讓人質疑:如此文明、文化素質,如何能勝任文化單位的管理,和對傳統的保護、弘揚?寫錯字和公然掩飾錯字,孰重孰輕,堂堂文化單位管理者竟無從判斷,這才是最大的笑話。

  建福宮是非鬧得沸沸颺颺,然而故宮博物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仿佛“完全由故宮博物院管理”、“主要用於接待國際國內貴賓”,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把紫禁城一角商業化,就可以把他人無償建設、移交的設施用於有償服務。如此邏輯,與中華傳統重禮、重義、輕利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準則背道而馳,而有關方面竟不自知,其丟失的又豈止一些東西、一些人、一些份?

  類似爭議在故宮或故宮周圍並非一日,早一些的開放三大殿供影視劇有償拍攝,後來的“星巴克爭議”、“太廟圖蘭朵”,及花大價錢購買次等級文物甚至疑似贗品等,均是此類。對此故宮博物院也作出過一些調整,但如今事實證明,倘若基本文化、文明素質的缺失不能得到彌補,細節補救的效果只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不止紫禁城,類似事件全國各地俯拾皆是,如五嶽、黃山和曲阜過度開發,眾多古城、古街“文化搭臺創收唱戲”,追根溯源,不都是基本文化、文明素質悄然流失後,偽文化、偽文明粉墨登場李代桃僵的必然結果?

  不光是管理者,整個社會在時代新舊更疊之際,傳統文化、文明素質的低落,也給了這種偽文化、偽傳統以土壤。收藏圈泥沙俱下的狂熱,對民族復興的急功近利,不都是最明顯的表現麼?

  自稱“十全武功”的乾隆,他的時代被稱為清代盛世巔峰,但這位酷愛古董收藏、嗜好寫詩寫字的“書生皇帝”,卻也是公認的假字畫、假古董購買者,和爛詩、代筆詩的炮製者。這一古怪現象,曾被有識之士認為是“盛世危言”的真實寫照;鑒古知今,今人固應對故宮博物院的一系列“丟失”較真,但更應認真反省基本文化、文明和傳統素質的丟失——這個“失主”不僅是故宮博物院,也是各地有關部門,也包括你我。(陶短房)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