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人類進程中,雖然改寫歷史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變革,但文化穿越時空的魅力從未改變,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殘留下來的器物無一不流淌著文化的因子,任何物質的存在,倘若失去了文化的意義,都將一文不值。沒有喋喋不休的文化解讀,兵馬俑、長城就是一堆又臭又硬的石頭,不僅黯淡無光,甚至有點討嫌。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但無論朝代怎樣更疊,文化的魅力總是勢不可擋。二戰後建立的柏林墻將東德與西德隔絕,兩地的政治、經濟失去了對話交流的機會,但高墻再也厚重總無法阻擋文化的紅杏出墻。事實上,從柏林墻豎立的那一刻,民間就已暗流涌動,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衝破那堵厚厚的城墻,這種暗流涌動的背後不僅是物質意義上的翻墻渴望,更是相同文化血脈的認同感,在巨大的文化磁場中,人心早已穿越了墻而緊緊相連。
天下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漢唐那些氣勢恢宏的建築,那些空前的繁華景象,那些家國天下的紛爭,如今除了少數被館藏的瓦礫,都已灰飛煙滅,但文化卻一直保存了下來,透過《史記》、《漢書》我們可以讀懂那個時代的所有驕傲,李杜的諸多詩篇至今仍是經典,這種文化的價值,絕不是一座城池可以比擬的。大浪淘沙,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能夠留存到現在的,一定是經得起檢驗的文化,就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雖歷經千年,仍是維繫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在這些節日面前,無論路途有多遙遠,貧富貴賤,都擋不住這種渴望團聚的衝動,這便是文化的力量與魅力,這種全民的集體膜拜,有時簡直不可思議。
一個民族的貢獻,不在於其為這個世界生産了怎樣的物質産品,創造了多少GDP,更在於孕育了怎樣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引領時代,決定了它在人類歷史進程的位置與高度。身處一個英雄不問出身的年代,誰能率先贏得文化的先機,誰就能擁有未來。沒有人可以預測,什麼樣的文化可以長久不衰,哪個民族的文化可以永垂不朽,我們只知道只有善於學習,願意傾聽,相容並蓄的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成為時代的佼佼者。(方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