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不在於量而在於精

時間:2011-03-02 14:23   來源:紅網

  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四部門負責人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聞發佈會上,通報了“十一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間,廣播電視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0年達到2238億元,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産國。(2月28日新華網)
  
  記得小時候,鄰居圍在一起打牌,突然有小孩叫了一聲“霍元甲”來了,頓時便一哄而散,各自端坐在自家電視機前去了。那時的《霍元甲》《濟公》《射雕英雄傳》《西遊記》《紅樓夢》《便衣警察》《渴望》等一大批經典老劇都曾造成過萬人空巷的熱播場景,成為觀眾心中永遠的記憶!
  
  雖然那時電視頻道並不多,每年生産、播出的電視劇數量也不多,但製作卻大多精良,播出後往往都能造成轟動效應,並成為當時觀眾茶余飯後談論的焦點。可是,反觀現在,雖然頻道多,生産、播放的電視劇數量也巨大,而且動輒就是所謂的大投入、大製作、高科技,但能夠打動觀眾、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在於現在整個影視界充斥著浮躁、功利心態,經濟效益成為影視界的唯一追求:一部本可以幾集演完的電視劇為了經濟效益卻非要象拉麵一樣拉成N集,如此,即使是再好的電視題材,生拉硬拽下也會變的拖遝、乏味,甚至令人生厭。還有一些電視人,為了出名,過分追逐熱點題材,或想超越某個經典,不厭其煩地重拍,一本小説翻拍N遍。須知,“再好的美食,吃多了也無味”,跟風似的重拍,即浪費了錢財,又容易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
  
  除此,影視界的腐敗、道德水準下滑也是影視製作粗糙不容忽視的原因。影視製作這個行業賺錢,大家都來搞,誰都可以搞,只要有關係,有錢,外行也能扯起一個影視公司。而屢屢爆光的影視界“潛規則”更是洩露了一個“天機”:許多電影、電視劇的主角不是靠演技,是憑“非常”關係。“讓外行搞影視,憑關係演主角。”這種情況下,拍出來的影視劇可想而知。
  
  影視劇的生産、播出不應過分追求數量,而應注重品質。重量不重質只會造成表面的虛假繁榮,對社會也産生不了積極作用。對觀眾而言,電視劇不在於量而在於精。只有受到觀眾好評的電視劇越來越多,才能説明中國是電視劇生産大國,而如果是垃圾片、肥皂劇氾濫成災,這樣的影視劇生産大國、電視劇世界第一不要也罷!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