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成龍式表達”

時間:2010-08-30 14: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在港人菲律賓遭劫持的事件上,成龍因為他的“大度”言論,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其實,看他那以香港代言人自居的口吻推斷,他那一刻的言論很難説是出於個人情感,很可能只是作為公眾人物的一種習慣性的“理智表達”。

  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成龍想必早已領悟到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的時候,最穩妥的做法是不要過多注入自己的情緒,而是盡可能地理性中立。他以這種理性中立的方法對100件事情表態,起碼有99次不會出問題,但不幸的是,這次就是那有問題的1次。這種狀況令人想到王石在地震時期經歷的捐款門,他也是在一個非常時期因為過於“理智”的表達,遭到了公眾輿論的強烈譴責。

  成龍、王石這樣的名人,在公開場合的任何表態往往都事關利益,也正是在無數次的利益考量之後,他們習慣了這樣“理性”的表達方式,也逐漸“喪失”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去感悟喜怒哀樂,並真實表達的能力。面對輿論的譴責,成龍想必已經拋開他模式化的面具,真正地把自己還原成一個普通香港人去看待這個問題,所以他和當初的王石一樣,開始道歉並聲明當時看法有所不妥。

  我們不妨把成龍等這種看似冷靜其實冷血、會對普通人造成情感傷害的表達,概括為“成龍式表達”,這表達的特徵是屁股決定了腦袋,位置讓一些人“喪失”了普通人所應感受到的“痛感”。

  這種表達方式,不光是成龍這樣的明星容易採用,在掌握公權的人嘴裏也不少見。遠的不説,就在最近河南考生“被落榜”的事件中,教育局工作人員因疏忽讓一個家境貧寒成績優異的孩子無辜落榜,在家長開始去交涉的時候,教育局的人竟然建議讓孩子繼續復讀……拋開一切程式是非不論,那工作人員要多麻木才能無視事件的悲劇性,才能體會不到一個貧寒家庭孩子讀書的辛酸?明星的話語權來自市場,所以公眾的批評可以令成龍迅速就範,但是公權的“成龍式表達”往往不那麼容易認錯,這才是值得警惕的。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