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上有兩則報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紅導演的新版《紅樓夢》,讓林黛玉裸體死去,面對公眾的質疑,她認為這是“很震撼”、“很現代”的戲分;二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某副教授在部落格上發文要求刪除課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認為其中“父親跳下月臺橫穿鐵道去買橘子”不但違反了交通規則,而且“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一個表現”。為什麼這兩件事看起來不大,各媒體的反響卻非常之大,綜合一下網友意見,我們發現,原因在於人們無法理解經典何以會遭到如此的曲解和篡改。
隨著大眾媒體時代的到來,經典的命運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些人不再敬畏經典,而是想盡辦法“戲謔經典”,“顛覆經典”,試圖以此來吸引眼球或獲得媒體的曝光率,如前幾年網路上就有人“大話經典”和“水煮經典”,在一些圖書和網路文字上把《西遊記》、《水滸傳》等經典改成笑料,顛倒人物形象,把主體精神價值解構,這雖然從側面反映了大眾媒體時代言論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但也顯示了文學經典面臨否定和解構的危機。
應該看到,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一是因為它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學品質,比如它有很標準的文法,它代表著某一個民族某個時代對生活的準確而深刻的表達方式;二是因為它有思想震撼力,它容納了深刻的生活內涵,並濃縮了一個時代人類的智慧與思索。
也就是説,文學經典一般都從不同的層麵包含了前人的經驗,凝聚了前人的知識,反映了前人的思想,傳遞了前人創造的文化,顯示了前人的審美水準。正因為如此,文學經典的意義與價值非同尋常,值得後人“重讀”。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寫了一本《為什麼讀經典》的書,對“經典”做了自己的定義和理解,他説:“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他還説:“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説的一切東西的書”。卡爾維諾的話精闢地概括了經典的價值,也提醒我們“重讀”經典時應該小心從事,而不是任意草率。當然,我們也不能認為被納入“經典”的作品,一定就是完美無瑕。朱自清的《背影》進了教科書,成了現代文學的經典,一是因為它在文法上質樸規範,二是因為它傳遞了感人肺腑的人間親情。如果我們無視它的這些基本品質,僅從“違反交通規則”的角度來否定它,甚至給它扣上“實用主義”的帽子,就忽視了它長期以來感染讀者的情感魅力。對待這樣的文學經典,沒有理由生硬地否定,而應該予以同情的理解和闡釋,即把它放到合情合理的情景中,感受它的真摯情感,琢磨它如何藝術地傳達個人體驗。
對經典提出質疑不是什麼壞事,但必須是站在“同情之理解”的立場上,給經典以應有的尊重,才不會任意篡改經典和否定經典,即使對那些並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時風行的作品,也要從審美體驗出發,從創作的情境出發。當然,這就需要我們提高文學的文化的素養,在細緻的品讀中,真正感受經典的魅力,體驗欣賞經典的樂趣。李少紅之所以讓林黛玉在新版“紅樓”中裸死,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她不理解經典,或者她不懂得經典究竟應該如何“重讀”;二是她可能並不懂得藝術的根本在哪。不然的話,她肯定知道要使新版“紅樓”更有震撼力,更具現代感,不一定要林黛玉脫衣服呀!再説,《紅樓夢》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個冰清玉潔的女子,對愛有著純真的癡迷,從“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內心世界的美好與柔軟,怎麼可以讓死後的她裸體與人相見呢?這非但不能給觀眾現代感,反而讓人覺得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