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燒錢遊戲”下的投機病灶

時間:2010-05-27 14:34   來源:中國網

  新《三國》(投資1.5億)正在熱播,隨後 《西遊記》(投資1.3億)、《紅樓夢》(投資1.18億)、《水滸》(投資已經過億)都將陸續與觀眾見面。這些內地電視史上首批投資過億元的大劇,看上去手筆豪華,但實際上從找錢到花錢,都不如數字所反映出來的光鮮。(5月24日 《太原晚報》)

  “表面大手筆,背後很缺錢”,是記者對當下電視劇投資過億的逼真描述。只是當導演用“投資過億”的噱頭來作為“眼球效應”的籌碼時,追問一下一部投資過億的電視劇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似乎並不多餘。

  《三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觀察標本。投資1.5億的《三國》收穫了什麼?就導演來説,肯定是想獲得高收視率和高回報,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不滿聲音:從最早的臺詞穿越、到後來的曹操翻案、演員雷人、貂蟬太胖、張飛有小酒窩等熱鬧的爭議,再到爆出更嚴重的虐馬傳言,這就是《三國》帶來的爭議,而這樣的爭議與投資1.5億的本意相符合嗎?

  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是投資過億的電視劇現象能挽救公眾長期以來的不滿情緒嗎?從2003年踏入萬集大關到如今的若干年間,國産電視劇産量每年都是以千集的速度在增長,現在的年産已經達到了一萬四五千集。但是,我國高品質電視劇産品仍處於稀缺狀態。而《三國》《西遊記》《紅樓夢》遭到的詬病則説明,投資上再大的手筆也無法起到拯救電視劇品質的作用。

  筆者以為,電視劇“虛榮億元外衣”背後是“熟練工”在潛伏。也就是説,對商業利益的追逐,驅使導演將電視劇這一藝術品降格為平面化的工業産品,編導成為了製作電視劇産品的“熟練工”。為追求高額利潤,電視劇缺乏精心的打磨,精品化追求不足,如此以來,《三國》自然就陷入了爭議的怪圈,而這是再多的投資也無法解決的。

  應明確,現在的電視觀眾已經不是20世紀90年代初一部《渴望》就使之萬人空巷的觀眾了。觀眾是挑剔的,觀眾手中的遙控器更是刻薄的,面對這樣一種電視劇的發展困境,面對觀眾對於弱智電視劇的不滿和對優秀電視劇的強烈渴望,誰該醒悟?誰該面對?

  就筆者的看法,《三國》的爭議無法説明瞭它是藝術之樹上的病枝,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以謀取金錢的“商品”,而不是公眾期待的“藝術品”——電視劇這一藝術淪為了商品的附庸,文化的內涵也被稀釋消解。

  商業化的包裝正逼迫電視劇失去它的美學屬性,一部部電視劇成了文化工業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産的模式化産品,變得標準化、陳腐、保守主義和平庸化,顯露出詩性的淪喪和個性的泯滅,藝術價值幾乎成了一句空話。如果不改變這種現實,電視劇“虛榮億元外衣”只能永遠“虛榮”下去。

  電視劇是商品,但同時也是藝術,不能只考慮其商品屬性而忽略其藝術品位。應指出的是,在電視文化世俗化和商業化的影響下,有些創作者追求商業趨利主義,把藝術的崇高拋在一邊,一味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實現商業價值,迎合市場的口味和淺層次的市民的消閒心理,電視出現了媚俗乃至庸俗的文化現實,實在令人困惑和擔憂。

  從根本上説,電視劇畢竟是群眾的藝術,因此,我們認為觀眾是一部電視劇的最終決定環節。就筆者的看法,只有考慮到公眾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把電視劇當成是一種商業的投機,才能實現電視劇的價值尤其是藝術價值。

  電視劇成“燒錢遊戲”盡顯投機病灶,而潛伏在 “虛榮億元外衣”背後的“熟練工”,也值得警惕。樹立電視劇文化獨立的品格是滿足公眾期待的唯一選擇。但願我們能看到一個綺麗的未來。(作者:朱四倍)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