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簽投資協定,民進黨幻想的“國際抗中同盟”徹底破滅了
【兩岸快評第1138期】
圖片來源:網路
2020年年底,中國大陸與歐盟如期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標誌著中歐經濟關係的提速升級。
這是中國大陸繼11月與日、韓、東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5國簽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後,經貿外交的再次突破,標誌著世界多邊貿易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也表明美國推動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失敗。
消息傳出,在島內網路媒體上形成熱點,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顯然,中歐合作對於一直緊抱美國大腿、自以為抱團“抗中”的臺灣島內一些人的震撼是巨大的。
中歐合作給臺灣傳達的第一個消息是:中國大陸是封鎖不住的。不僅東南亞與中國大陸聯繫緊密,歐洲也與中國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臺灣“中時電子報”對此發表評論説,特朗普的單邊主義事實上令所有國家地區都某種程度地覺醒,痛下決心走自己的路。美國已經找不到願意共同“抗中”的國際夥伴,為了避免自我孤立,只能尋求與中國合作,這是新的國際權力平衡下必然的結果。
中歐合作令臺灣感到震撼的第二點是:民進黨當局突然看到了被美國政府拋棄的可能。中歐合作,令島內部分“臺獨”分子迷信的國際“反中”同盟假像遭到嚴重打擊,島內部分人自以為“抱團抗中取暖”幻像也破滅了。中歐雙方正在打造可持續合作的堅實基礎,並將進一步推動多邊合作,表明歐盟不大可能完全跟隨美國“圍堵”中國,這讓一直為了“反中”頻頻向西方輸誠的民進黨當局感到了一絲寒意。
民進黨上臺後,一邊倒地投向美國,親手摧毀了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斷送了國民黨執政時候兩岸交流合作的大好局面。目前在國際區域經貿整合上,臺灣的處境也是十分艱難,不論是RCEP或者CPTPP,都陷入不得其門而入的困境。即使民進黨當局不惜開放具爭議性的美豬進口,想以此與美國展開FTA談判,但至今仍陷於可望卻不可及的困境。此外,為討好日本,民進黨當局積極謀求開放核食進口,不計代價拉攏美日。但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下,這種一味討好的作法,姑且不論能否奏效,為此而升高內部的爭議對立,其代價恐將是執政團隊不能承受之重。
更有甚者,事情並不就此打住。有臺媒認為,拜登上任後,美國必將更理性地採取相應的對外政策。萬一美國政府轉向,重新與中國大陸合作,民進黨當局單押美國,就會陷入異常尷尬的境地。屆時在美國政府眼中,民進黨當局的“抗中”姿態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反而可能會被當做絆腳石而被拋棄。(文/石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