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過後的省思

時間:2014-04-09 08:24   來源:台灣網

  據報載,臺灣“反服貿”人士在佔領“立法院”超過20天后,決定於本週四(10日)下午6時退出“立法院”,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發表社評説,相信臺灣民眾都非常樂於見到這樣的結果,讓“立法院”能夠恢復正常運作、社會秩序能夠重返安定、也讓民眾的心能夠平靜下來。

  綜觀此次“反服貿”運動,確實有幾點值得深刻省思之處:

  第一,民主自由需要再教育:有太多的管道可以發表自己意見,而不同的意見也會得到朝野與社會各界的尊重,沒有必要使用非法暴力的方式。

  此次“反服貿”人士用佔領“立法院”、攻佔“行政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脅迫臺當局來響應自己的訴求,這種行為已經不是民主自由,而是非法暴力行為,這些人士需要民主自由的再教育,請這些人士仔細想想,當他佔領“立院”、攻佔“政院”、設置檢查站檢查來往的民眾時,有沒有想過違反的民主程式、侵犯了別人的自由?

  第二、法治規範要堅守:在民主自由的社會,沒有人可以因為身分特殊(如學生)、或是因為口號正當,就可以違法。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這些自稱是學生的人士,他們非法集會遊行、造成“立法院”駐若干駐衛警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非法強佔“立法院”、“行政院”、破壞公物、妨礙公務、甚至造成“立法院”上億元新台幣的損失,臺當局一定要堅守法治底線,依法來處理這些人士,好好教導他們“法治之前人人平等”,不因是學生身分或是“反服貿”就可以不遵守法制規範。

  第三、公民政治參與要合理: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臺當局相關“部會”先舉辦過4場公聽會,再加上“立法院舉行的16場公聽會,總計20場公聽會,邀請許多産、官、學者參加,已經相當程度提供公民的政治參與。尤其在這些“反服貿”人士中,有許多人都曾受邀參加公聽會,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現象,正反意見雙方彼此要尊重、彼此要包容,這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公民政治參與,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執行,就以非法暴力行為來阻止另一方的意見被執行,這絕對不是合理的公民政治參與。

  第四、兩岸關係要珍惜:這次運動名義上是打著“反服貿”旗幟,實際上組成人士非常錯綜複雜。尤其在部分人士提出“兩岸協議締結條例草案”後,其中內容“本條例所稱之兩岸協議,指臺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更可以看出這些人士在推動“兩國論”,如果這些人士提出的草案通過,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

  兩岸關係自從2008年恢復海基、海協兩會制度性協商後,迄今已經舉行過10次會談,簽署21項協議,已經營造出兩岸關係65年來的最佳時刻。當前和平發展已成為雙方人民的主流民意,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最深厚的基礎,任何意識形態無法逆轉,是兩岸關係最寶貴的資産,民眾應該好好珍惜才是。尤其是看到最近南北韓相互炮擊,更顯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彌足珍貴。

  總而言之,在“反服貿”人士退出“立法院”後,民眾應該好好省思,“反服貿”運動帶給臺灣什麼樣的啟示?大家要好好討論一下,從民主自由、法制規範、公民參與、兩岸關係等等層面,讓正反雙方意見充分表達,讓臺灣在淬煉中成長茁壯而不是撕裂、製造仇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