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兩岸兩會在臺北圓山飯店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張文生13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兩會簽署的新協議,標誌著兩岸兩會制度化商談的延續,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全文內容如下:
8月9日下午,兩岸兩會在臺北圓山飯店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這是落實ECFA後續商談的重要成果,也是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一步。兩岸兩會簽署的新協議,是馬英九連任之後兩會首次達成的協議,也是兩岸簽署ECFA之後的首次商談的成果,標誌著兩岸兩會制度化商談的延續,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一、兩項新協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注入了新的動力。
從2008年6月兩岸兩會恢復談判以來,優先解決了兩岸關係面臨的較為迫切的、宏觀的戰略性議題,如兩岸直接“三通”、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兩岸司法協助與合作、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性框架(ECFA)等議題。隨著兩岸合作的各方面制度性的基本框架的形成,兩岸兩會協商的議題向著深層次、專業化、部門化的方向深化。兩岸投資保障、兩岸海關合作涉及更加精細和專業的兩岸雙向投資的權益保障和爭端解決、進出口貿易的互利等。這對於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兩岸投資及貿易不斷增長,成為影響兩岸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兩岸利益連結的主要紐帶。但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了兩岸貿易下滑,臺商經營困難的現實問題。大陸政府採取了多項舉措協助臺資企業應對危機,走出困境,促進兩岸經貿的穩定發展,而《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與《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的簽署可以説是及時地從制度層面及兩岸合作的角度給廣大臺資企業吃下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