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日本橫濱會見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這是胡總書記和連榮譽主席三年來在APEC會議期間的第三次會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趙念渝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説,至今記得,在2008年10月底當臺當局宣佈首次參加APEC的特使為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全世界為之轟動,境外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胡連會”將具有“重大意義”。
彈指間三年過去。三年來,兩岸關係有了長足的進步,兩岸關係從“大三通”到“大交流”,兩會恢復協商,14項協議歷歷在目;60年阻隔煙消雲散,百萬陸客暢遊臺灣;大陸代表團接踵而來,臺灣各界人士穿梭于海峽之間;世博會臺灣館門庭若市,一票難求,《禮記 中庸》十九章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凡此種種,皆有力説明兩岸民眾正進入“博學審問”之階段。“博”者,廣也,廣泛了解,廣泛溝通,廣泛理解,廣泛包容,唯“博學審問”,方能“慎思明辨”。借用連戰先生的話來説,就是兩岸很多事情要“通通氣”就好了。據連戰辦公室發佈的新聞稿,胡錦濤表示,對於涉外事務,包括臺灣民間組織參加非政府國際組織問題,應經過兩岸溝通協商,如此,有些不必要的內耗和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有些問題也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文章指出,《漢書 郊祀志下》雲:“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通氣”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唯“多通氣”,方能“避內耗,積互信,創雙贏”。據此,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堅持“統一”終極方向。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兩岸摒棄歷史恩怨,超越政治分歧,義無反顧地團結在一起。我們應該正視歷史造成的現狀,但,我們同樣應該認定,兩岸統一或統合,實現中國的統一和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兩岸交流的全部出發點和歸宿。正如國臺辦主任王毅所言:“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當銘記中山先生當年的呼喊,承擔起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應當履行的責任與義務,都應當以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增進民族整體利益為己任。這樣,我們才能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無愧於子孫後代”。
第二,堅持反對“臺獨”。毋庸諱言,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就是“臺獨”分裂勢力,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行徑曾多次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動蕩,至今仍在極力阻撓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甚至企圖捲土重來。“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一天得不到徹底和有效的遏制,臺海局勢就一天難以從根本上穩定下來,兩岸關係就會始終受到干擾和破壞,甚至面臨停滯和倒退的風險。因此,從維護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出發,從確保臺海穩定的共同需要出發,兩岸必鬚髮出明確的信號:1)拒絕任何形式的“臺獨”行徑;2)反對和遏制“臺獨”是兩岸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中華兒女必須採取的堅定態度;3)警惕海外某些勢力利用“名稱術”在兩岸之間挑起事端。
第三,行穩致遠。兩年來的實踐證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荀子 天論》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順應民意,兩岸“化干戈為玉帛”;注重民生,兩岸求和平與發展。兩岸關係的發展規律只有一條:那就是順應歷史的潮流,珍惜目前得來不易的大好局面。其次,“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虞”。兩岸關係改善的時間還不長,和平發展局面也才初步形成,兩岸之間仍有不少尚未解決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又還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兩岸關係有其內在的需求和規律,或快或慢,情有可原,要謀求和保持一種穩定的發展,儘量避免出現波折,更須防止停滯與倒退。其三,“重積德則無不克”。當今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就是大方向,把握這一大方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兩岸之間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保證並非來自外力,而是來自兩岸自己,簡言之,就是來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這一精神。善政,善治,多通氣,切勿畫地為牢,“避內耗,積互信,創雙贏”,共建“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如此,兩岸攜手,必然是無往而不克,只有行穩,才能致遠。(趙念渝,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