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在需要的是“改革開放”

時間:2010-04-22 09:13   來源:台灣網

 

  臺灣立法機構21日審查關於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的“陸生三法”。教育主管部門及大學校長紛紛表示支援,民進黨民代則激烈反對。圖為綠營民代捂住國民黨民代趙麗雲(中)的嘴阻撓會議進行。

 

  臺灣現在需要的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的品牌標語,使得中國大陸30年來終以“和平崛起”之姿令世人刮目相視。臺灣《聯合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我們也要説:臺灣現在需要的是改革開放!這句話尤其要説給民進黨聽。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原是“改革開放”的國際楷模。高度自由化的經濟與高度民主化的政治,皆是“改革開放”的成就。但是,值此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成為國際主流之際,又值兩岸關係從冷戰對抗轉向和平發展之時,臺灣卻反而出現了一股“反改革/反開放”的逆流;如果不能打通這任督二脈,臺灣恐怕難以迎對未來的嚴峻挑戰。

  臺灣當前所處的大局大勢是:一、全球化;二、中國大陸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三、臺灣的經濟規模甚小,不能擺脫出口導向的經濟形態,必須與全球分工鏈聯結,也就無法與中國大陸切割;四、臺灣是自由民主體制,不能阻禁人民以兩岸為生涯平臺。也就是説,“開放”是臺灣唯一的生路,而臺灣的政經“改革”亦應以“開放”為指向。

  臺灣真正的危機是:已無可能阻禁人員及資金向外流,十餘年來卻又設下種種障礙,阻禁外面的資源向內流。因而,臺灣長期呈現資源外流“出血”情勢,而不能形成“迴圈”;所謂“根留臺灣”、“建設臺灣為亞太平臺”等思考,因而皆無實現的條件與憑藉。

  是否開放陸生來臺的爭議即是一例。臺生赴大陸就學已無法阻禁,但民進黨卻全力阻擋陸生來臺。大陸採認臺灣學測成績讓臺生免試入學,更針對臺灣的“頂標生”,且以“國民待遇”准許臺生考照及就業;相對而言,國民黨版的陸生政策則採“三限六不”,而民進黨更主張完全禁止。這就是“擋不住流出/只阻禁流入”的畸形政策。然而,陸生來臺不止是“教育産業”的問題,更對兩岸交流的長期均勢,在人文上及政治上皆有極為重大的影響;只要檢視過去“僑生”返回居地後對臺灣的回饋,即知陸生來臺在社會及人文上所可能産生的重大意義。何況,鎖臺政策必須鎖住兩頭才有用,豈能只鎖進不鎖出?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又是鎖進不鎖出的一例。臺灣在經貿上絕不可能與大陸切割,但長久以來,也只見臺灣的資源流向大陸,而臺灣卻對臺資、外資漸漸失去紮根的誘因,對陸資更是敬謝不敏,包括曾經長期禁阻陸客來臺觀光。這是“出血”而無“迴圈”,且禁阻“迴圈”。

  一般人只見到ECFA“向外流”的部分,例如減免關稅,當然有利於臺企臺資與大陸來往;卻未能注意,ECFA“向內流”的效應,這是因為改善了臺灣的投資條件,使得臺資、外資及陸資皆有更大的誘因在臺灣投資,亦即有利於“根留臺灣”。民進黨在經貿方面的“鎖臺政策”也一直是鎖進不鎖出;8年執政使兩岸經濟依存大幅提高,但對“根留臺灣”及“防止臺灣邊緣化”卻拿不出對策。民進黨反對ECFA,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就是反對改善“根留臺灣”及“將臺灣建設為亞太平臺”的客觀條件。

  面對全球化及區域經濟組織東盟加N,面對臺灣必須與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的中國大陸和平發展,臺灣必須改革開放。開放當然會有一定程度的痛苦,但不開放就不可能鍛鍊臺灣自己的競爭力,亦不能維持臺灣對全球資源的吸引力。開放,是為了提升“根留臺灣”的條件,而陸生來臺及ECFA等政策皆是為了迎對“開放”,而必須有所作為的“改革”。

  鎖臺政策不可行,而“只鎖進/不鎖出”的政策尤其不可行。民進黨的這一套鎖臺政策,恐將眼看著臺生更流向大陸,臺資更流向大陸;而只能以“弱勢産業代言人”的角色欺蒙群眾,坐視臺灣一步一步趨向邊緣化。可以斷言,民進黨越這麼幹,越留不住臺生,越留不住臺商;因為人才和資金不會守在競爭力日弱、吸引力日竭的下沉社會。“開放”必有痛苦,“改革”才有希望。

  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引擎口訣是“解放思想”,何妨借此四字勉民進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