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遠:民進黨政治版圖進一步萎縮

時間:2008-12-12 14:21   來源:台灣網
  民進黨失去執政地位,按説只是單純的政黨輪替,但實際上民進黨卻幾乎遭到沒頂之災。顯然,民進黨遭遇的不是簡單的挫敗,而是由興旺頂點急速跌入衰落低谷的重大轉折。導致這一轉折的原因眾多而複雜,而民進黨堅持“臺獨”訴求同樣是關鍵的。

  第一、堅持“臺獨”訴求,使民進黨政權陷入全面被動的困境,而且八年中局面不斷惡化,形成了“臺獨”訴求導致嚴重困境,為擺脫困境又更堅持“臺獨”訴求,造成了無法走出的惡性迴圈。 

  第二、民進黨的“臺獨”訴求遭到大陸全面、堅決的打擊、遏阻,已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雖然部分綠營支援者未必了解這一形勢,但民進黨領導層十分清楚無法實現“臺獨”的前景,他們堅持“臺獨”訴求只是出於一種賭徒心理,並企圖以此謀求其他利益。所以民進黨政權不可能有全面的政策規劃,也不可能有施政節奏,八年始終處於混亂局面之中,毫無政績可言。

  第三、民進黨堅持“臺獨”訴求,造成兩岸嚴重對抗、臺海局勢始終緊張,導致臺灣經濟長期陷於困境,而且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日益明顯地被邊緣化,嚴重損害了臺灣經濟的活力、競爭力。所以過去八年臺灣經濟一直停滯,民眾不滿情緒持續高漲。

  第四、堅持“臺獨”訴求,迅速成為民進黨內部爭權奪利的手段,大為加劇了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存劣逐優、派系鬥爭激化,導致了民進黨的嚴重渙散和士氣低落。總之,堅持“臺獨”訴求,既使民進黨執政失敗,也使民進黨本身受到嚴重損害,從而必然陷於衰落。

  事實已表明,“臺獨”訴求給民進黨帶來的興旺是短暫而且不穩定的,而帶來的衰落則是必然的、難以恢復的。在這個意義上,“臺獨”訴求之於民進黨,與體育競技中個別人服用的興奮劑頗為相似:雖然可以興奮肌體于一時,甚至獲得獎牌;但終究不是體能與技能的真正提高,而且還對肌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是無法恢復的傷害。所以,繼續堅持“臺獨”訴求,甚至企圖以此謀求民進黨東山再起,無異於飲鴆止渴。

  “臺獨”訴求不可能為民進黨東山再起提供基礎

  民進黨一向自我標榜為“本土政黨”,由其執政則是“本土政權”,或者“臺灣人的政權”,因為“本土”是民進黨創黨理念之一。島內外一些人士也有相同的認識。值得重視的是,近幾個月以來,民進黨內外都有人宣稱,民進黨是所謂“本土意識”的代表,宣稱這將不僅保證民進黨必可繼續生存,而且這還將成為民進黨東山再起的基礎。民進黨把馬英九當局改善兩岸關係的舉措做為攻擊重點,一再喊出“維護臺灣主權”的口號,充分表現了他們企圖憑藉“本土”訴求,實際是“臺獨”訴求,維持民進黨生存並東山再起的心態。

  雖然民進黨把“本土”列為創黨的理念之一,但始終無法對其內涵做出明確界定。原因很簡單,因為被民進黨痛斥為“外來政黨”、“外來政權”的國民黨及其政權,無論領導層還是黨員,主體早已都是“本省人”;這是臺灣人口結構、族群融合的必然結果,所以民進黨的“本土”説根本就沒有基礎。

  曾經有民進黨的理論家聲稱,“本土”不是指黨員的省籍比例,而主要是指是否把臺灣的利益置於第一位,是否維護臺灣人的權利。很明顯,這種“本土”理念只不過是“臺獨”訴求另一種表述而已。陳水扁執政八年,民進黨創黨理念中的“革新、民主、清廉”蕩然無存,甚至與之背道而馳;但他在所謂的“取暖之旅”中,叫嚷他是“臺灣人做總統”。顯然對他名為“本土”,實為“臺獨”的“政績”頗為得意。事實上,陳水扁八年的“政績”無善可陳,唯獨在“本土化”,即“去中國化”方面卻頗有成果。但正是包括這些成果在內的“臺獨”訴求,導致了民進黨失去執政地位,陷於嚴重衰落。陳水扁的“本土化”沒有能夠鞏固民進黨的執政地位,那麼已經在野的民進黨難道能夠通過鼓吹“本土”,實際上是繼續堅持“臺獨”訴求而東山再起嗎?當然不可能。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