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恨是模糊的 愛是具體的

2021-06-09 14:4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作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季伊昕

  進入5月後,臺灣本地疫情突然延燒。島內醫療體系面臨極大壓力,各行各業停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染疫風險居高不下、各類物資緊張、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亂,普通民眾的焦慮感甚至恐懼感不斷上升。當前能安定社會人心、舒緩險峻疫情、扶振長遠經濟發展的關鍵,就是疫苗。庫存現貨充沛且效能可信的疫苗,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珍貴資源。

  島內民眾焦心,對岸大陸民眾也隨之揪心。儘管兩岸民眾在網路上時有充滿偏見與不信任的言語衝撞,但恨是模糊的,愛卻是具體的。經歷過去年年初武漢疫情衝擊,大陸民眾對世界各地疫情暴發後的慘狀感同身受,更遑論悲劇發生在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臺灣同胞身上。大陸急臺灣民眾之急,心懷大愛,能給出最具情意與誠意的幫助,便是珍貴的疫苗。我們尤其牽掛疫情中的這些人群,希望他們能儘早注射疫苗,得到保護,早日回歸平安溫馨的日常生活。

  我們牽掛臺灣的長者。高齡長者在新冠疫情中的處境最為危險,養老機構又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環。此次疫情集中暴發的臺北與新北有110萬名65歲以上長者。高齡長者慢性病多,染疫後病識感差,被認為新冠疫情中死亡率偏高的主要因素。臺灣疫情暴發以來僅10天便有47人往生,其中絕大部分為年長者,而臺北信義區一家養老院已經暴發群聚感染事件。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在第一、二波疫情暴發時,超過半數死亡病例來自養老機構。華人社會深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大陸百姓對武漢火神山治愈80歲高齡長者的新聞仍記憶猶新,臺灣幸福家庭的畫面中阿公阿嬤身影不可或缺,不可想像長者的逝去會讓家人多麼痛心。拼盡全力救治,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的決定是最好的凝聚劑。希望島內執政者能更珍惜愛護高齡長者,長者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我們牽掛臺灣的醫務工作者與他們的家人。新冠疫情使醫護人員承受超重負荷,體能與心理壓力都向極限逼近。世界各地犧牲自己在醫院全力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不僅要承受鄰居“不要把病毒帶進小區”的自私偏見,還要承受可能傳染給家人的擔憂。同樣的劇情在世界各地上演,臺灣亦不例外。我們希望已經為民眾犧牲個人的醫護工作者,無論是雙北,還是疫苗施打仍未普及的南部醫務工作者,能夠儘早接種到保護效力高、反應小的疫苗;也希望他們的家人能夠儘早接種,為他們守護好家庭,放心在前線抗疫。家人也能少一分擔心,多一分驕傲。

  我們牽掛臺灣的民間志願者。危難時期總能涌現凡人英雄。武漢疫情時期有堅守崗位的社區工作者,有連夜驅車為武漢送免費蔬菜的普通民眾,有免費為孤寡老人採購藥品的外賣員,他們與臺灣疫情期間涌現的民間救護車與防疫計程車司機、回應徵召的專業與退休醫護工作者等,都是令中國感動的凡人抗疫英雄。鋻於當前臺灣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且確診者也處居家隔離狀態。在為民眾提供志願服務時,若未能及時注射疫苗,僅靠單薄的防護措施,民間志願者們很有可能被暴露于病毒之下,稍有不慎,感染風險高。我們希望英雄的善舉能有善報,最起碼能增強一層保護罩,一件隱形的披風,讓他們更好地完成民間超人的壯舉。

  我們牽掛偏遠鄉間與離島的人民。島內醫療資源集中于北部縣市,廣大南部地區與離島醫療資源並不充裕,尤其是在疫情暴發的當下,無論是病床、輔助呼吸醫療器材還是疫苗,都是箭在弦上的難題。以金門為例,全島常住人口14萬,僅有4個負壓隔離病房,無法想像若疫情在離島暴發將會是怎樣的慘狀。因而我們格外能理解金門與南投縣長的怒火,理解南部與東部縣市執政者四處奔走的焦慮。儘管“父母官”一詞已經很少被提及,但疫情暴發後,拋開意識形態偏見,憂心最基層百姓安康,為其生計操心的地方執政者將被百姓銘記。希望疫情尚未傳播至臺灣偏遠鄉間與離島之前,那兒的人民能及時注射到疫苗,以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

  對來自大陸疫苗的敵意,無法阻截疫情傳播,不能消滅新冠病毒。“勿忘世上苦人多”,將民眾的福祉放于執政目標首位,“謙卑再謙卑”地聆聽民眾憤怒與痛苦的聲音,是當前臺灣執政者最容易做到的事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