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臺灣的男人是誰?不是王永慶也不是郭臺銘,據《中國時報》的調查,是棒球手王建民,他被稱作“臺灣之光”。棒球對臺灣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這項猶如臺灣人精神支柱般的運動正面臨空前危機,不久前的假球風暴,讓人們看到了臺灣棒球根深蒂固的一籮筐問題。
第五次假球風暴
兩個月前,擁有20年曆史的臺灣職業棒球賽迎來了第五次假球風暴。
目前臺灣共有4支職業棒球隊,都以動物的名稱來命名,分別是統一獅隊、兄弟象隊、興農牛隊和藍New熊隊。每年的3月到10月,這4支球隊都會進行職業棒球比賽。最後在10月決出冠軍。
10月26日,也就是今年冠軍賽結束後的第二天,傳出有球員涉嫌打假球的消息。臺北板橋地檢署隨即展開調查。之後,包括在美國職棒打比賽、被臺灣民眾追捧的球星曹錦輝等8人,都被列為被告。
臺“警政署長”王卓鈞表示,在假球案的掃蕩中,他們查到了70起案件,134人涉案。與職棒有關的地下賭局1年的賭資就高達300億元新台幣。
警方指出,黑社會的涉入,讓假球案變得更為棘手。長期教唆球員打假球的地下賭場莊家蔡政宜,外號“雨刷”,雖然只有36歲,卻擁有整合臺中以南9縣市莊家的實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黑社會不再用強迫手段,而是用金錢和酒色招待讓球員自願打假球。
前4次假球風暴分別發生在1996、2005、2007和2008年,後期的爆發頻率已經變成每賽季一次。
球迷風雨相挺
“棒球夢就是臺灣夢”,棒球在臺灣的風靡有其歷史原因。1965年日本職棒華人巨星王貞治訪台,1968年紅葉少棒隊戰勝世界冠軍日本和歌山,都極大地宣泄了島內的民族主義情感,並幾乎以“全民動員”的方式掀起棒球狂潮。臺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棒球精神”,有點像大陸80年代的“女排精神”。
因為這份“歷史感情”,鐵桿球迷始終對職棒不離不棄,職棒才頂過了前4次假球風波。這次,恨鐵不成鋼的球迷仍舊含淚相挺。
“身為一名高中生,一個忠實的職棒球迷,在面臨畢業考試之際,‘中華職棒’依然是我每天的精神糧食,看職棒實在是我人生的一大樂事”。職棒假球事件之後,一位臺灣高中生向媒體投書,表達了自己對棒球的感情。球迷和媒體呼籲,要繼續支援職棒,因為“多數球員還是安分守己,而且拼勁十足”。
臺“行政院長”吳敦義誓言會把賭球源頭揪出來,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向球迷保證,職棒不會解散,臺當局會盡全力支援其發展。
12月23日,“棒球振興小組”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宣佈,未來4年體委會與“教育部”將共同投入20億元新台幣用於推展棒球運動,並加大打擊假球力度。
著魔的棒球教育
但光靠砸錢,恐怕還不足以拯救臺灣棒球。島內輿論説,職棒問題已冰凍三尺,必須從根本處開始補救。
首先是文化課問題。臺灣媒體報道説,臺灣中學棒球球員“光打球,不唸書”,不會加減乘除,高中球員不識字是當前臺灣學生球員的寫照。教育的缺失,讓臺灣棒球發展陷入被詛咒似的惡性迴圈。一位球員出身的資深棒球官員説,我很清楚,“我們當球員,在球場都是生龍活虎,出了球場什麼都不會”,不會就算了,“有些根本是不懂裝懂,也不敢問,問了就怕被笑,那不是可憐,那是可悲。”
少年職棒的風氣亦亟待整肅。媒體報道説,臺灣的基層教練為了飯碗,必須討好“王牌球員”,王牌犯錯有豁免權,王牌球員抽煙、打架、打學弟、泡妞,甚至夜不歸宿,教練“不敢吭一句”,久而久之,造成球員目中無人,無法無天。
有媒體評論説,這些錯誤的根本,或許正是來自被扭曲了的“棒球夢”。在學生球員、家長心中,始終有個“王建民夢”,為了這個夢,不惜變成只會打棒球,其餘什麼都不會的人。他們沒有學會是非判斷,小到簽約前的“營養金”,大到簽賭案的“美眉、名車、黑心錢”都可以伸手就拿。棒球教育,就這樣“著了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