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這面鏡子要經常照

時間:2015-09-24 13:31   來源:解放軍報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本報自5月8日起,用120多個版面連續推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特刊》,並集中刊發了12篇“勝利啟示錄”,聚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一宏大主題,謳歌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

  穿越戰爭與和平,思考歷史與未來。仰望英雄,追思他們的家國情懷;聆聽故事,感悟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精神,這一切都引發了軍內外讀者的強烈認同與共鳴,凝聚了強國興軍的巨大能量。

  我們將永遠紀念這場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續寫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篇章。時至金秋,特刊進入尾聲,本期刊發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江永紅的文章,和大家再一次共同思考並銘記:我們為什麼要紀念70年前的這場偉大勝利?我們究竟要從這場偉大勝利中汲取怎樣的精神動力?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主席説:“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在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哪一場戰爭比抗日戰爭這面鏡子更值得我們珍惜,更應該讓我們經常照一照的了。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日本來説是400年的侵華夢碎,對中國來説是擊碎了其400年的美夢

  一般把1840年的鴉片戰爭算成外敵從海上轟開“天朝”大門的起點,這沒有錯,但是第一個從海上侵略中國的不是英國,而是16世紀中葉的倭寇。

  倭寇是以日本武士、浪人為首領和骨幹的武裝海盜集團。明嘉靖晚期,倭寇瘋狂入侵我東南沿海地區乃至江西、安徽等地,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此時,中國涌現出了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殺得倭寇“只檣不返,而賊部中梟雄悉絕”。

  倭寇是日本侵犯中國之肇始。比較倭寇和日寇,雖然相隔了400多年,但我們發現,二者崇尚武力、殘忍野蠻、毫無道義的特性簡直如出一轍,一脈相承。比如,日寇的“三光”政策,早在400年前,倭寇就實行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二月,倭寇攻下福建興化府(今莆田),殺戮我萬餘同胞。因多得無法用棺木埋葬,只好以壇代棺,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甕葬數處,多者數千上萬。這是後來日寇製造的眾多“萬人坑”之濫觴。倭寇將男人殺死,將婦女擄至海島巢穴作為性奴,這與日寇強徵慰安婦沒有兩樣。再如倭寇投毒,日寇搞毒氣戰、細菌戰。

  日本覬覦中國之野心,從16世紀中葉的倭寇開始代代相傳,未曾中斷。1583年日本關白(攝政王)豐臣秀吉赤裸裸地叫囂:“今也,欲徵大明,蓋非我所欲,天所授也。” 1591年,他在給朝鮮國王的答書中,宣稱要“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日本)風俗于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于億萬斯年”。這難道不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初始版嗎?徵兵30余萬,造船千艘,1592年日本發動了侵朝戰爭,在給其養子秀次的《二十五條覺書》中規定了此戰的目的:“宜恭請天皇于後年行幸唐(明)都,呈獻都城(北京)附近百縣與皇室御用”。明朝因此被迫打了7年的抗日援朝戰爭,因豐臣秀吉死去而休戰。

  豐臣秀吉死了,卻成為日本英雄而被歌頌。從17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中日之間雖和平相處,但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通過熊澤蕃山、山鹿素行等學者,把“豐臣偉業”逐步發展為日本整套的國家戰略和學説體系,使“武士道”理論化、系統化。佐藤信淵在《宇內混同密策》中宣稱:“開闢異邦,必先肇始自吞併中國。”與佐藤同時的吉田松陰主張:“現應加緊軍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呂宋諸島。”

  日本明治維新後,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構建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國家機器,明治在“天皇諭告”中公開宣稱日本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海外”。其“布國威”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我國的臺灣。1874年5月,日本入侵我臺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北京專條》,以賠款50萬兩白銀作為日軍退出臺灣的條件。明治維新首次對華用兵就不戰而勝,使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甚囂塵上,被日本稱為“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的福澤諭吉對日本侵臺大加讚賞,著文説:“終於迫使支那人拿出50萬兩白銀的賠款……誰都會為此而感到自豪。”他在《兵論》中説:“如果支那最終不能獨立而落于外國人手裏,我日本人不可袖手旁觀,也應該奮起共同逐鹿中原。”他進而提出“脫亞入歐論”和“文明”三階段論,把人類社會分為“野蠻”“半開化”“文明”三個階段,主張“文明”國家對“野蠻”“半開化”的國家“可以不客氣地佔領其地盤,並以我之手重建”。

  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的山縣有朋是軍國主義理論家吉田松陰的弟子,其確立的“大陸政策”和“利益線”理論,提出“僅僅防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之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把朝鮮、中國納入日本“利益線”的勢力範圍,並派人潛入中國沿海偵察,制定了相當詳細的侵華計劃。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入侵中國、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0年吞併朝鮮、1915年的對華“二十一條”、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的“七七事變”等等,毫無疑問是山縣有朋之“大陸政策”和“利益線”理論的實踐。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狂熱鼓吹“大陸擴展乃日本民族生存的首要條件”,“利用中國資源是日本富強的唯一方法”。田中內閣召開的“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要》,並於會後寫成《田中奏折》密奏天皇。其中有:“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就是這個《綱要》和《奏折》,導演出了1928年6月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以及以後發生的一切。

  從豐臣秀吉到吉田松陰,再到田中義一,直到東條英機,可見日本軍國主義的理論源遠流長。400多年,日本相當多的思想、政治“精英”代代相傳,走火入魔地研究侵略中國這件事。這是多麼可怕!反過來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讓日本400年的侵華夢碎,這又多麼值得驕傲!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