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稱中國想要戰略轟炸機 載彈10噸航程8000公里

時間:2015-07-10 14:39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國外一直密切跟蹤中國空軍發展遠端打擊能力的進展。近日有關中國計劃發展遠端戰略轟炸機的傳聞引起西方媒體的密集關注。美國《防務新聞》8日稱,中國對航程8000公里、可攜帶10噸對地攻擊彈藥的遠端戰略轟炸機表示出明顯興趣。中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發展具有一定隱形性能及優秀突防能力的遠端戰略轟戰機,是中國空軍獲取攻防兼備能力的必需之舉。

  轟炸機是中國空軍弱點

  《防務新聞》引用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的報道稱,在解放軍空軍近期召開的“建設戰略空軍問題討論會”上,首次把空軍定位為“戰略空軍”,而此前只有二炮被定位為戰略軍種。與會者呼籲空軍及航空工業部門優先發展新型遠端轟炸機,以便在將來可能發生的地區衝突中將解放軍的打擊能力擴展到第二島鏈,以抗擊敵方的武力干涉。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8日稱,中國將“遠端轟炸機”定義為能攜帶超過10噸武器、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可連續飛行超過8000公里的大型戰機。這種航空技術將允許中國空軍在敵人領土上飛行,併發動針對性的攻擊。“實際上,這將意味著中國空軍可以打擊第二島鏈的目標,防止外國軍事干預”。

  該報道還説,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近年也在持續加強遠端作戰訓練,例如今年內就完成多次遠赴西太平洋地區的演習。不過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稱,轟炸機是中國軍事力量最薄弱的部分,明顯落後於美國和俄羅斯。解放軍現役轟炸機主力轟-6是蘇聯上世紀50年代圖-16轟炸機的仿製品。後者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退出俄軍現役。

  戰略轟炸機仍未過時

  當今世界上擁有遠端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美國的戰略空軍司令部擁有“聞名世界”的B-52、身形修長的B-1B以及世界唯一的隱形戰略轟炸機B-2。而俄羅斯的遠端航空兵司令部麾下也有“白天鵝”圖-160、經常“巡遊”日本的圖-95以及圖-22M3型轟炸機。

  相比之下,中國航空工業部門一直在用最新的航空材料、航電設備以及發動機對轟-6進行升級改造,最新型轟-6K轟炸機也于近年加入現役,並在空軍近期的數次遠端跨島鏈訓練中扮演主角。但從軍事迷稱呼轟-6K為“轟-6終極版”可看出,轟-6這款年過半百的飛機升級潛力挖盡,再怎麼改,它堪稱“古老”的氣動外形也沒法匹敵美俄的戰略轟炸機,更不要提由此而帶來的有限的作戰半徑以及載彈量。至於現代戰爭中十分看重的隱形能力,更不可避免地成為轟-6家族的軟肋。

  對於戰略轟炸機的實用價值,長期以來也存在一些爭議。美國《空軍時報》稱,B-1B、圖-160這樣的大型目標在現代防空體系下難以存活,更不用提B-52和圖-95這樣的祖父級轟炸機。不過《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説,遠端轟炸機是構成一個大國戰略打擊能力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解放軍近兩年一直在強調空軍要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實現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而遠端戰略轟炸機是進攻能力的核心支柱之一。“沒有遠端戰略轟炸機就稱不上是戰略空軍。”

  王亞男還介紹説:“相比戰略導彈,由人操作的轟炸機更靈活,有更多的可控性,而且能執行多樣化的任務。導彈都是一次性使用,而轟炸機的使用壽命長達幾十年,全壽命成本也不算高。”此外,未來的遠端轟炸機都是核常兼備,既能執行核打擊任務也能勝任常規轟炸,這就使得空軍在規劃作戰行動時擁有一副可靈活搭配的好牌。在科索沃戰爭以及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中,美軍就頻繁出動B-1B和B-2。從美俄的發展計劃來看,他們也未放棄戰略轟炸機。即便擁有當前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美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也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中。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轟炸機

  王亞男認為,中國新一代遠端轟炸機可以考慮參考俄羅斯圖-160的氣動佈局,但無需配備可變後掠翼,因為這將加大設計難度及維護複雜程度。“圖-160擁有極佳的快速突防能力,這是未來的戰略轟炸機必須擁有的能力。我認為中國沒有必要開發一型類似B-2那樣的飛翼式轟炸機,這樣做首先投資巨大,而且研發難度極高。即使投入鉅資研製成功,隱形性能怎樣也存疑。”不過也有軍事專家表示,中國應該開發像B-2那樣一款具有隱形能力的轟炸機以提升作戰的成功率和飛機的生存能力。關於新轟炸機的設計理念以及戰術技術指標,爭論似乎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空軍裝備專家表示,對於中國發展新型轟炸機的計劃,外界不必過度解讀,因為這是中國空軍必然要採取的行動,唯一的懸念只是開始時間的早晚。“遠端戰略轟炸機是強國空軍必備的武器之一,它起到的作用不只是打擊敵人的重要目標、癱瘓其作戰能力並壓制其繼續作戰的意圖,更大的意義是它是戰略威懾的核心要素之一。評估一個國家的軍力,不僅看它有沒有核彈頭、洲際導彈和核潛艇,也要看有沒有戰略轟炸機。”他強調,中國國防政策是防禦性的,研製戰略轟炸機是為更好地捍衛國家安全和利益。(劉培侯)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