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雪:讓“北斗”之光耀射蒼穹

時間:2015-06-24 15:49   來源:新華網

   作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經過30年的建設,運作範圍已開始面向全球拓展,並成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飛雪,投身“北斗”事業20年,帶領團隊不斷追求卓越與創新,先後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用忠誠和使命托舉“北斗”不斷實現新的飛躍。

   結緣“北斗”,打造中國“千里眼”

   王飛雪與北斗結緣十分偶然。1995年,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了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正在調研其他課題的王飛雪了解到了這一情況。

   “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作為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必須打造自己的‘千里眼’!”雖然之前沒有從事北斗研製工作,但從海灣戰爭就已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感到,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

   王飛雪和2位同學另辟蹊徑,從演算法上尋找辦法,並經過進一步補充、驗證,很快,這份“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引起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得到評審專家一致肯定。

   那一年,他24歲。

   帶著4萬元嘗試經費和一台電腦,3位年輕人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房裏夜以繼日開展科研。

   3年後,當螢幕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時,業內20多位專家為之震驚:10年攻關未果的瓶頸技術竟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在3年內解決了,一舉打破國外在這一核心技術上的封鎖和壟斷。

   如今,承載這一技術的中國“千里眼”“零故障”安全運作10餘年。

   追求卓越,推動北斗搶佔領先地位

   在衛星導航定位領域,除了中國的“北斗”,美國、俄羅斯、歐洲都有先進的導航定位系統,技術競爭異常激烈。

   “只有追求卓越,方能屹立時代的潮頭。”王飛雪把眼光始終放在更高更遠。

   2006年,國家準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王飛雪力主改變原來只對硬體簡單更新的方案,提出對北斗一號服務性能全面升級。

   三個月後,王飛雪和團隊提出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帶動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性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最優值!

   “他對技術有超強的前瞻性。”王飛雪大學同學、中心副主任孫廣富説,對於使用新技術突破很有想法,並且都會進行技術儲備。

   2007年,我國一顆北斗衛星試運作時,受到強烈干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如果三個月內不能解決問題,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

   面對“躲”和“抗”兩種方案,多數專家傾向“躲”,因為“躲”已有先例,而“抗”還是未知。

   “要‘躲’永遠‘躲’不完。如果‘抗’,則治標治本。”王飛雪立下三個月完成任務的軍令狀。

   不到三個月,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橫空出世。

   “他運用的是一種複雜的干擾抑制計算方法,而這種方法,我們早在幾年前就進行了技術儲備。”孫廣富一語道破。

   “下一個目標就是拿第一!”王飛雪追求卓越的步伐永不停止。

   帶領“北斗”團隊,凝聚人心激發聚變效應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高科技領域,科研團隊的作用異常重要。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脫離了團隊,他所發揮的作用會很有限。”王飛雪深知,如果擁有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將發揮出意想不到的聚變反應。

   2010年,王飛雪在中心引進了專業化的整合産品開發(IPD)研發模式,同時邀請了研發專業管理人才進行授課。

   為鼓勵年輕人奮進搏發,中心確定了評功評獎向一線同志,向肯幹、努力的同志傾斜的規定。2012年,“北斗”團隊首次報獎,按照上級通知,中心總師級以上專家每人可在兩個項目中報獎,為給年輕同志多一些機會,他們每人只報了一項。

   在王飛雪的領導下,“北斗”團隊先後開發出北斗一號中心站核心繫統,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攜帶型用戶機。2013年底,團隊榮獲全軍“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特別獎”。2015年3月底,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首顆實驗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北斗系統由區域運作向全球拓展。他和團隊承擔了其中的30余項任務,是國家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如今,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已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一支名符其實的“國家隊”。

   胸懷乾坤執北斗,拼將睿智鑄國器。在問天求索的路上,王飛雪和他的團隊,用忠誠智慧和火熱青春,讓“北斗”之光耀射浩瀚星空!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