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探月應立足自身 不看好中俄合建基地

時間:2015-05-05 09:23   來源:明報

  香港《明報》3日報道稱,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上月底在中國杭州訪問時宣佈,俄中兩國將探索共建月球基地的合作模式。對此,有專家認為,未來全球多國有可能採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模式,共同打造月球基地。但目前中國應該堅持自身的探月節奏,探討共建月球基地為時尚早。

  傳中俄欲共建月球基地

  《明報》報道稱,共建月球基地是中俄兩國將展開的四大頂級技術項目之一,其他三大項目分別是:聯合升級米-26直升機、達成S-400導彈系統交易、聯合研製寬體大型客機。報道稱,羅戈津在杭州訪問時透露,“我們正在討論,讓中國以創始合作夥伴的身份來參與月球研究站點的建設。”去年12月,俄塔社公佈了這項由俄羅斯航太署起草的月球探索計劃。該計劃預計,到2050年總投資將達到12.5萬億盧布(約合1.5萬億人民幣)。報道稱,前俄羅斯航太署署長奧列格奧斯塔潘科在去年11月稱,除了討論月球基地以外,中國還渴望在自己的國土上生産俄羅斯太空火箭。

  實際上,關於俄羅斯計劃建設的這個月球基地,俄羅斯媒體早有報道。俄羅斯《消息報》去年8月稱,根據俄航太署計劃,俄載人登月第一階段工作包括建造由四個艙組成的地面開發綜合性實驗艙(生活、實驗室、能源和現代化中心),以及通過綜合測試的建築和技術解決方案。根據俄科學院制定的探月計劃草案,俄準備在2030年首次實現載人登月,並建設一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中俄有技術互補性嗎?

  據介紹,載人登月並建設月球基地需要至少解決四大子系統。第一個子系統是地月通信系統,用於語音、數據傳輸和測控。通過幾次探月任務的實施,中國現有的測控網已經基本能夠勝任這一任務。俄羅斯同樣具備這種能力。第二項技術為載人月球軌道飛行器、登陸器的設計,中俄都實現過不載人的探月器登月和載人航太器的空間交會等技術,將相關技術融合,設計出一種載人登月系統技術上並無不可攻克的問題。第三項子系統為大型運載器系統,也就是需要一枚推力足夠大的運載火箭,將登陸器、返回器和月球基地建設所需要的設備、材料運送到月球軌道。這種火箭要有多大?以美國幾十年前用於載人登月的“土星-5”運載火箭為例,該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8噸。而中國在研的、尚未首飛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中國如果研製“土星-5”級別的運載火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攻關。俄羅斯目前也沒有現成或者在研的火箭可以達到“土星-5”的運載能力。但俄羅斯擁有研製重型火箭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儲備,蘇聯曾成功研製出用於運載“暴風雪”號太空梭的、近地運載能力超過100噸的“能源”重型運載火箭。

  最後一個子系統就是適合月球環境的基地本身。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建造月球基地的工作包括試驗移動式起重機、築路機、挖掘機、電纜鋪設機和用於月球偵察的移動式機器人等。俄航太政策研究所專家伊萬莫伊謝耶夫表示,建造用於月球的起重機等各項設備的條件並不成熟。而現在就花費上百億盧布用於研發未來月球基地的建造設備是錯誤的。“俄未來有能力建設月球基地和月球拖拉機等設備,但目前還沒有到這個階段。”

  月球基地能否建成?

  有專家認為,在預算不斷緊縮的當下,各國對於特別燒錢的航太探索越來越趨於理性,所以即便是美國對於登月或者登陸火星都很謹慎。在俄羅斯,建設月球基地本身也是一項頗具爭議的話題。去年俄羅斯遭遇西方制裁後,由於經濟指標下滑,航太計劃受到衝擊。俄羅斯衛星新聞網4月22日報道稱,俄航太署出臺2016-2025年聯邦航太計劃草案,儘管保留了載人繞月飛行,但超重型火箭等系列科研項目被取消,這顯然對於建設月球基地並不是個好消息。報道稱,新的聯邦航太計劃還只是一個俄航太計劃草案,月球建設的具體技術方案和資金來源並未落實。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航太專家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從長遠來看,建設月球基地對於開展科研和開發月球能源來説非常必要。由於建設月球基地的資金投入巨大,技術複雜,所以各國未來有可能會選擇類似國際空間站那樣聯合開發的模式,共用技術,共擔成本。

  不過,這名專家對於中俄合建月球基地的模式並不看好。他認為,首先,冷戰期間蘇聯通過“月球”系列計劃,對外宣佈發射了24個月球探測器,但在1976年“月球24”完成之後到目前為止,俄羅斯沒有發射過一個月球探測器。雖然俄羅斯在探月方面有一定技術儲備與經驗,但在建設月球基地方面面臨的資金、技術問題還很多。據這名專家介紹,探月工程一般分為三大步,探月、登月、駐月,而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還沒有實施第二步載人登月,所以目前來談建設月球基地為時尚早。中國還是應該立足於嫦娥工程,未來探月工程如何走還要進行嚴密論證。【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