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粉"貶低敵後戰場改不了中共是抗戰主力事實

時間:2015-04-17 17:28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70多年前,日寇肆虐中華大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收復淪陷國土104.8萬餘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億,抗擊了60%以上的日軍和100%的偽軍,成為中國抗戰的主力軍和中流砥柱。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而這些年,“國粉”們網上網下用正面戰場貶低敵後戰場,致使部分輿論對抗戰的認識出現了偏頗。

  抗戰是救亡圖存的民族戰爭,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殊死作戰。一個正面戰場,一個敵後戰場,二者相輔相成,完全否定哪個都不正確。全面抗戰的第一年,是以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為主。因為當時統治中國的是國民黨政權,日本侵略者必然以國民黨為主要打擊對象。應該説,這一階段,國民黨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是盡心竭力的。

  但從1938年底到抗戰勝利前,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卻成為主戰場。這是因為日本吞下大半個中國後發現,它從國民黨手裏奪走的地盤是城市和交通線,而廣大山區和農村是共産黨的天下,於是日本不得不掉過頭來對付身後的這支力量。這一轉向,大大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使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與國民黨相比,共産黨當時既不掌握國家政權,又沒有龐大的武裝力量,兩者實力懸殊,為何共産黨會最終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和主力軍?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因為兩者有四個本質不同:

  其一,一個全心全意抗戰,一個三心二意抗戰。毛澤東當時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抗戰到底。即使面對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反共摩擦,甚至新四軍遭受重創,中共也沒有改變聯蔣抗日的立場,因而成為民族解放的希望。而國民黨則不同,它始終對日本抱有幻想。國民黨在日軍以正面戰場為主要打擊方向時,尚能積極抗日、消極反共。當日軍將矛頭轉向敵後戰場,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時,國民黨便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甚至與日本人暗中勾連。

  其二,一個堅持全面抗戰路線,一個推行片面抗戰路線。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民族革命戰爭的力量源泉,必須動員全國老百姓抗戰,所以中共發動和武裝群眾,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自衛隊三結合,使日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而國民黨則不同,它生怕人民群眾被動員起來後危及自身地位,於是推行單純由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這不僅極大制約國統區抗日力量的發展,也導致正面戰場屢屢失利。

  其三,一個靈活機動作戰,一個單純防禦作戰。由於敵強我弱,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是化整為零,深入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所以共産黨軍隊越打越強,抗日根據地越打越大。而蔣介石方面則不同,要麼畏敵如虎不敢打,要麼被動防禦作戰,雖然組織了多場與日軍的會戰決戰,勝仗卻寥寥無幾,最終導致大片國土淪陷,直到反攻階段仍是一敗塗地。

  其四,一個堅信自己的力量,一個寄希望於外部力量。毛澤東認為,兵民是勝利之本,內因是變化的根本,通過人民的持久抗戰,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就一定能把日寇驅逐出去。而蔣介石則不同,他不相信,甚至疑忌、打擊人民抗戰力量,總是指望英美會出手相助。國民黨將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外國干涉、援助和國際形勢變化上,爭取不到及時有力的援助便謀求妥協,因而它不能組織有效的抗戰,也難以發揮主力軍作用。(崑崙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王立華)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