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俄軍事對峙波羅的海 “前線”百姓害怕戰火再起
“考慮到俄羅斯的不確定性,拉脫維亞要做好應對一切威脅的準備”“要知道俄羅斯兇悍如虎,拉脫維亞最好不要閒著沒事逗老虎玩。”對於美軍重型武器裝備進駐首都里加,拉脫維亞人的心情顯得有點矛盾。本週,北約計劃在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開始為期3個月的聯合軍演。這3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曾是蘇聯的“後院”,如今因烏克蘭危機突然成為北約與俄羅斯對峙的最前沿。夾在世界最強大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看著雙方“近在咫尺”的實兵演練,這三個國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拉脫維亞擔心“烏克蘭戰術”
9日,包括“艾布拉姆斯”坦克、“布拉德利”裝甲車和悍馬吉普車等在內的120件美軍重型裝備,運抵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美國向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派出3000兵力的聯合軍演本週將拉開序幕。這是美國主導的北約在三國2004年加入該軍事集團後首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據美國《星條旗報》近日報道,美軍裝甲車等重型裝備正在穿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德國等國。報道稱,這個號稱“龍騎士”的軍事行動並不常見,以往長距離運送重型裝甲車都是通過鐵路。
對美軍坦克及3000美軍進入波羅的海三國的消息,俄羅斯國家電視一台在15日晚8時收視黃金時間進行了詳細報道。儘管拉脫維亞等國早在20多年前就脫離蘇聯,但對俄羅斯人來説,原本是蘇式坦克暢行的地方,如今卻任由美式坦克進駐,內心的感受可想而知。電視畫面中,參加坦克運抵儀式的一名美軍少將笑著説:“我們就是要讓俄羅斯看看,我們將與拉脫維亞一起對抗任何侵略。”針對北約在波羅的海國家加強軍事行動,俄羅斯《觀點報》評論説,北約眼下在俄家門口排兵布陣,必然要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彈,“難解的烏克蘭迷局把俄美推上絕路,雙方或許很快就會揮舞起已經出鞘的軍刀”。
“2014年是俄拉關係中最失敗和複雜的一年。”俄駐拉脫維亞大使韋什尼亞科夫去年年底曾這樣表示。德國《法蘭克福彙報》3月10日以“拉脫維亞害怕俄羅斯帝國的幽靈”為題刊文分析了俄羅斯對拉脫維亞的潛在威脅。文章説,波羅的海國家有被蘇聯吞併的痛苦回憶,200萬拉脫維亞人口中約1/3是俄羅斯族,烏克蘭危機撕裂了該國的舊傷口。拉脫維亞害怕普京的“烏克蘭戰術”——先通過媒體煽動當地俄羅斯族人鬧獨立,然後逐步吞併拉國。拉脫維亞的一些媒體人士擔心,拉東部的拉特加列地區情況與烏克蘭東部相似,很有可能出現克裏米亞和烏克蘭東部亂局的翻版,因此北約在拉駐軍,是一種安全保障。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拉脫維亞族婦女錶示,她對政治沒興趣,但要知道俄羅斯兇悍如虎,拉脫維亞最好不要閒著沒事逗老虎玩。
針對國內一些民眾的擔心,拉脫維亞總統貝爾津什2月在國家電視臺表示,目前拉脫維亞沒有受到戰爭威脅。拉防長韋約尼斯2月19日也在歐盟防長非正式會議結束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説,“就目前情況看,拉脫維亞遭受直接軍事威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慮到俄羅斯行為的不確定性,拉脫維亞應做好應對一切威脅的準備,進行自衛”。
在軍事巨人之間求生存
拉脫維亞是建於西元10世紀的公國,近千年來屢遭歐洲列強的佔領和割據,也曾經兩度獲得獨立,但真正獨立時間不足50年。第一次獨立是在1918年,十月革命後,拉脫離沙皇俄國而獨立,至1939年,被劃為蘇聯勢力範圍,獨立僅維持了21年;第二次是在1991年,拉脫離蘇聯恢復獨立,至今24年。里加老城中心有一座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大量蘇聯時期以及二戰期間德國對拉脫維亞佔領的圖片和實物。在拉脫維亞,有一種聲音認為,蘇聯“佔領”對拉脫維亞造成3000億歐元的損失,因此蘇聯繼承國俄羅斯應進行賠償。
談起波羅的海國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9月説過一句話:“塔林(愛沙尼亞首都)、里加和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的防禦就像當年的柏林、巴黎和倫敦一樣重要。”2014年初的烏克蘭危機加快了北約軍事部署波羅的海的步伐。同年4月,首批150名美國空降兵在“大西洋決心行動”框架下臨時進駐拉脫維亞,開始打造“防止俄羅斯侵略的整體安全防線”。今年2月底,北約多國士兵曾在愛沙尼亞境內一個距俄羅斯領土不到300米的邊境小鎮閱兵。當插著星條旗的美國軍車出現在邊境地帶後,俄羅斯也在邊境地區緊急軍演。“我們有權在自己領土上舉行任何軍事行動。”這是愛沙尼亞政府的公開表態,也代表著波羅的海其他國家的某種姿態。
不過,在拉脫維亞民間,不同族群對國家成為北約與俄對峙前沿的反應完全不同。拉脫維亞大學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里昂 太萬斯認為:“北約是安全保障。如果俄羅斯攻擊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北約國家將根據條約第五條進行集體防衛。但百分之百的保障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拉脫維亞處於好戰的俄羅斯和德國之間。”今年2月的一項民調顯示,46%的拉脫維亞居民認為北約駐軍使他們免受軍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