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專家:中國會向海外拓展軍力 但不是"珍珠鏈"

時間:2015-02-11 11:20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與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在巴基斯坦總統府舉行瓜德爾港運營權移交協議簽字儀式。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1月22日發表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克裏斯托弗揚的一篇文章,題為《忘掉中國的“珍珠鏈”》,全文編譯如下:

  在2014年11月8日的一篇專欄文章中,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同時以海軍外交官而聞名的)詹姆斯霍姆斯批評了筆者和一個分析師團隊2014年10月發表在國防大學網站的一篇關於中國海外基地建設的報告。霍姆斯錯誤地把這篇報告的結論描述為斷定“幾乎沒有理由預期中國將尋求印度洋上的基地建設”,並指責報告流於“線性思維”及“直線式的分析”。事實上,這份報告認為,中國不斷擴張的全球利益將産生對區域外海軍行動的更大要求,並預言中國很可能會建立至少一個“軍民兩用”基地,以便為其增加的海軍作業提供後勤支援。該報告還得出結論,稱所謂的利用中國投資修建商業港口以獲得秘密準入途徑的“珍珠鏈”模式並不能支援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強大的、以作戰為導向的存在。報告指出,實行這樣一條路線對於中國來説並無戰略上的意義。

  國防大學的報告題為《並非我們不得不回避的主題:21世紀中國海外基地建設要求》,由羅斯魯斯蒂奇和筆者執筆,並在資料收集方面得到了斯科特代瓦裏和詹妮林的幫助。我們研究了中國在海外不斷增加的對外經濟和安全利益,假設了什麼樣的利益需要得到保護並會成為解放軍的使命,縱覽了關於海外基地建設的媒體報道及政府官方聲明,研讀了中國民間和軍方分析人士的著述,並對後勤專家進行了採訪。我們的結論是,從中國的角度來説,中國目前單純依賴於商業港口準入來保護其海外利益的方法並不令人滿意,這表明情況很有可能會出現變化。很多中國評論人士認可這一結論。

  這便帶來了問題:中國軍方需要什麼樣的後勤支援來支援規模擴大的海外存在?報告指出並分析了6種潛在的後勤模式,每一種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徵:

  1.“進站加油”模式是中國目前用來支援其亞丁灣反海盜護航行動的模式。它單純依賴於使用現有的商業港口,是一種昂貴、特定和有限的海軍艦艇補給手段。

  2.以德國一戰前的太平洋基地為代表的“精簡殖民模式”,其特點在於它們是專門的商業性設施,設置目的並非為了投送軍事力量,而是為了支援海外商業活動和促進一國作為國際強國的形象。

  3.“雙重用途後勤設施”模式的特點是對為海外非傳統安全使命提供後勤支援的強調以及商業和軍事的雙重特點。

  4.“珍珠鏈”模式類似于“雙重用途後勤設施”模式,不同之處是前者將包括秘密準入協議和秘密開發支援後期軍事用途的商業設施,其最終目標是能夠支援針對印度以及主宰印度洋的重大戰鬥行動。

  5.倣照英國在2次大戰之間的太平洋基地的“倉庫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個“一站購物”式的軍事基地,中國軍隊可以在此補給和修理艦艇、儲存軍火及其他物資、駐紮部隊以及不可或缺地存放前線作戰部隊所需的一切物品。

  6.“美國模式”是美軍目前的軍事後勤支援系統,它擁有龐大的軍事基地網、大量後備補給艦以及對世界各地補給鏈的特別使用權。

  報告針對中國長期對外政策的原則探討了每一種模式的特點。例如,中國曾強調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並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教誨,把精力集中在發展經濟上。因為某些基地模式(包括“精簡殖民模式”“倉庫模式”和“美國模式”)是把大量部隊部署到所在國的主權領土上,我們評估認為中國採用這些模式的可能性很低。只有2種模式在評估過程中倖存了下來,那就是“雙重用途後勤設施”模式和“珍珠鏈”模式。

  我們採用了若干方法來分析這2種選擇。在各個設施中存在的實物證據或當前活動的證據暗示了什麼?現有的中國海軍作戰行為模式對於其未來與印度洋地區國家及設施的準入協議意味著什麼?軍事基地需要什麼特點來支援中國對印度洋對手展開常規軍事行動的長期計劃?是否有證據表明,這些特點包含于中國在印度洋投資建成的商業港口設施中?最後,中國秘密地在印度洋集結自己的軍事力量,把極其珍視的海軍資産放置在高度威脅的環境中,並有可能使海軍資産閒置在那裏而無法迅速應對中國本土受到的威脅,這樣做對中國來説是否有戰略意義?

  我們斷定,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援中國將推行“珍珠鏈”模式。港口分析師認為,所謂的“珍珠鏈”港口(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和緬甸的可可群島等)缺乏支援大型作戰行動的必要地貌特徵,也幾乎沒有證據證明這些港口中存在秘密的軍事集結。目前中國海軍作戰行為模式依賴於其他設施,支援中國海軍反海盜行為的不只是一種“珍珠鏈”模式。此外,目前的海軍作戰行為模式(如一次出動少量艦艇、大多是訪問自由港的特別停靠)與一個正在為大規模常規戰爭準備作戰空間的國家並不相稱。

  總之,“珍珠鏈”模式鼓吹者所斷言的行動對中國沒有戰略意義。這些行動包括:把中國海軍的高價值資産放在印度精確的空中和導彈威脅的範圍內,使中國海軍力量化整為零從而讓其本土更容易受到威脅,以及通過在印度洋集結大型攻擊型海空力量和相關的後勤保障基地而危及中國“和平崛起”形象。

  我們得出結論認為,“雙重用途後勤設施”模式對於支援未來中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行動最有意義。這樣的後勤設施將旨在應對中國海外利益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它將緩解中國海外海軍作業的後勤負擔,還有指揮中國公民的非戰鬥疏散行動、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行動以及可以在諸如非洲等地方展開特種部隊地面作戰以保護中國人員、財物及其他經濟利益等作用。

  對美國軍事後勤專家的訪談表明,這樣的雙用途設施也許可容納100多名中方人員,能在一個非常有限制性的政治和法律環境內運作,而且可能包括諸如後勤保障、船隻設備維護、通信保障和軍火存儲等特點。“雙重用途後勤設施”模式將會得到區域內國家的政治認同,而中國政府也會在國內兜售這一概念。我們斷定,“雙重用途後勤設施”並不會對地區國家、對美國的全球軍事優勢或是印度的地區主導地位構成直接威脅。但它仍會對美國和印度構成政治和外交挑戰。

  在2014年11月份的專欄文章中,詹姆斯霍姆斯認為中國可能仍然會建立“珍珠鏈”,並對國防大學的報告提出批評。我們相信,中國不大可能試圖在軍事上主導印度洋地區。即使它有這樣的野心,“珍珠鏈”模式也不足以支撐專注于戰鬥作業的大規模中國空軍和海軍力量的後勤需要。中國需要一個強大得多的後勤基礎設施來支援這樣的軍隊。

  從理論上説,這將包括大型醫院和醫療設施、彈藥存儲與分發、油料存儲與分發、太平間服務、大型船舶裝備修理設備、空中交通管制及其他空中支援設施以及空防與導彈防禦系統等。而基於在商業港口秘密開發軍事設施的“珍珠鏈”概念是不夠的。此外,開發這樣的設施需要很長時間,必要的建築工作無法做到保密,因此在中國願意承認這樣的行為之前,外國就能完全猜透中國的意圖。國防大學的報告詳細地闡述了這種情況,並認為表明中國意圖的最準確的指標將是其建立可以支援持久戰鬥行動的強大得多的海外軍事後勤支援系統的努力。而“珍珠鏈”模式早已失去了其作為戰略概念的有效性。(編譯/曹衛國 參考消息網)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