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核安全觀為全球核治理指明新路徑

時間:2014-03-31 15:29   來源:解放軍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前閉幕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中國的“核安全觀”,提出系統性核安全理念,從多維度、多層面深刻論述了全球核治理的方法、原則及立足點,對於解決全球核治理的具體難題以及改善整個核治理生態都將産生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從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四個方面,指明瞭完善全球核治理的關鍵方法和途徑,為完善全球核治理指出了新路徑、新方向。中國的核安全觀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必將為提升世界核安全水準作出重要貢獻。

  “發展和安全並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由於不會造成溫室效應與有害氣體污染,核能是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一旦出現核事故,就可能造成持續性的放射性污染。在發展核能的同時只有高度重視核安全預防與應對,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所以,習主席強調,任何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核能發展,都難以持續,都不是真正的發展。在這方面,日本發生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可謂殷鑒不遠,其造成的嚴重後果,至今尚未全面消除。這也是所有想要持續發展核能的國家必須重視的教訓。另一方面,中國把核安全與發展聯繫起來,有別於以往核安全峰會在核恐怖主義問題上重治標輕治本、在核能利用上重擴散輕預防事故的做法,是一個大安全的概念。

  “權利和義務並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各國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也都有切實維護核安全的義務。全球核治理之難,與核本身的敏感性以及全球核事業發展的不均衡有關。核材料、核技術往往屬於一國的高度機密,各國在處理涉核問題時,交流協調、資訊分享上難免不夠暢通,易留下監管“盲區”。然而,核能的利用所涉及的産業鏈,涵蓋採礦、提煉、加工、貿易、運輸等一系列行業與運作,一旦出現核事故,放射性污染是不受國界限制的,往往要多國參與,緊急處理才可能有效。因此,這裡需要制定共同的“遊戲規則”,明確大家相應的權利與義務,以形成一種公平合理的法制環境,使各國在履行有關國際法義務的同時,還能享有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相應法規的權利。

  “自主和協作並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這裡強調核安全問題首先是各國政府應當承擔的自主責任和義務,要千方百計強化核安全意識,加強機制建設,提升技術水準。同時,在打擊核恐怖主義、防範核材料走私和濫用方面需要跨國合作。特別是在出現核事故甚至核恐怖事件時,相鄰國家與地區間的協作更為現實和重要。在核污染資訊的互通互享、救援力量的協調、技術問題的支援、核恐怖犯罪的查處等方面,既要有自主能力、又要有外部協作,才能事半功倍。

  “治標和治本並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海牙公報》要求各國領導人推動削減可用於製造核彈的高純度濃縮鈾的存儲量,將其轉化為安全度較高的低純度濃縮鈾,並且堅持核材料的供需平衡,防止某些國家過多地儲存核材料,而增加核材料失控的安全風險。加強核材料的管控固然十分現實和重要,但這終究只是治標之舉。要想有效防止核恐怖主義的出現,還必須不放鬆治本的根本性辦法,那就是積極推進全球性的和平發展目標,在尊重各國發展權利與發展道路的前提下,營造和平穩定的國家與國際環境,盡力縮小國家間與人群間的經濟與政治地位的差別,逐步減少訴諸暴力手段解決矛盾的政治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核恐怖主義和核擴散的動因問題,才可能實現核能的持久安全與發展。

  核安全問題無國界。人類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核安全觀的提出正當其時。中國的核安全觀,與中國構建新型國際秩序的一貫主張一脈相承,將為核安全進程注入持久動力,成為建立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的建設性因素,必將加速推進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實現核能持久安全和發展,為人類帶來更多進步的福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