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航母開始更新換代 全部更換需要50年

時間:2013-11-12 09:43   來源:人民日報

  11月9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亨廷頓英戈爾斯公司造船廠,人們參加美軍航母“傑拉爾德福特”號(CVN—78)的命名下水儀式。新華社記者 張 軍攝

  當地時間11月9日,美國海軍最新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傑拉爾德福特”號在弗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一處造船廠舉行命名及下水儀式,該艦以美國已故前總統福特的名字命名。這一儀式標誌著美國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首艦正式投入使用,預計最快將於2016年初進入美軍現役航母編隊。由於該艦耗資巨大,建造過程中屢屢遭到國會議員的抨擊。

  幾乎就在新型航母下水的同時,一起被視為美國海軍多年來最為嚴重的受賄、詐騙案也在不斷曝光,並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所謂新航母的光芒。

  技術水準大幅提升,全部更換需要50年

  在當天的儀式上,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卡爾萊文致詞稱,作為美軍的主力戰艦,航空母艦代表著美國的軍事實力,也投射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他説:“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這艘新一代航母將確保我們的軍隊能夠保衛國家免受威脅,也能夠保證我們的海洋優勢。”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作為美國最新一代航母首艦,“傑拉爾德福特”號將許多高精尖技術集合到了一個新的平臺,凸顯美國海軍的勃勃雄心。報道説,“福特”級航母將用來替換現有的“尼米茲”級航母,在未來50年內以“一艦替換一艦”的方式完成美軍航母編隊的更新換代。

  據悉,耗資137億美元的“傑拉爾德福特”號長約333米、寬41米、高77米,排水量超過9萬噸,可搭載艦載機數量比“尼米茲”級航母多出33%。由於採用了艦載機電磁彈射系統,艦載機的日出動量將由原來的120架次增加至160架次,還能夠起降無人機。

  “傑拉爾德福特”號採用了更為先進的電子系統。一方面,借助搭載新的大功率一體化核反應爐帶狀電力分配系統,該航母將成為全電力化推進的戰艦;另一方面,該航母採用先進的自動化控制、通信及偵察系統和設備。

  由於“福特”級航母較“尼米茲”級航母自動化程度更高,同時也去掉了許多不必要的系統和重量,因此未來所需船員大約只有4660人,比後者少了近700人,而在其服役期內,該航母運作費用也會更低。

  耗資超預算二成,不斷受到抨擊

  有分析人士指出,作為當今世界最新型、實力最強的大型水上戰艦,代號為CVN—78的“傑拉爾德福特”號航母的問世無疑會對全球海軍裝備産生新的巨大衝擊。根據設計,該航母的使用壽命為50年,而這一級別的航母還將建造10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將確保美軍的海洋力量領先於他國,同時也與其他國家在航母技術領域保持一種不可撼動的“代差”優勢。

  根據美國的相關戰略,美軍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軍力的60%部署在亞太地區,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強化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在該地區的存在。據有關媒體透露,未來美軍計劃將現有10艘航母中的6艘移至亞太地區,作為“重返亞太”戰略的前線核心,以期實現軍事力量的“再平衡”。

  儘管如此,自4年前開始建造“傑拉爾德福特”號航母以來,來自美國國會議員和國會監督團體的抨擊就不絕於耳,矛盾主要集中在建造該航母所花費的鉅額資金上。隨著國防預算削減措施實行,美國海軍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福特”號航母超預算20%多,這還不包括47億美元的研發費用,是美軍歷史上最為昂貴的戰艦。

  此外,也有軍事專家質疑美軍投鉅資研發大型航母的軍事價值,指出隨著導彈技術的進步,航母和艦載機的作戰範圍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但美國海軍稱,航母依然是當今最有力的武器,特別是在某種環境下,航母戰鬥群的出動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海軍受賄醜聞發酵,高官接連受懲處

  據美聯社8日報道,美國海軍情報局局長泰德布蘭奇中將和情報行動處主任布魯斯勞夫利斯少將因涉嫌一起大規模受賄醜聞已被禁止接觸機密文件。美國海軍首席新聞官約翰科比説,這一行動與正被調查的美國海軍高官和一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承包商之間的不正當關係有關。此前,已有3名美國海軍高官因此案被捕。

  美國聯邦檢察官指控總部設在新加坡的格倫亞洲海事防務公司20多年來對幾乎所有涉及美軍的業務虛假做賬。這家公司一直為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的艦隻提供服務和物資供應。迄今為止的證據表明,該公司欺詐款項已超過1000萬美元。

  檢察官的指控稱,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及成員對美國海軍高官進行各種形式的賄賂,作為回報,海軍高官向其提供艦隊部署及其艦隻在亞洲港口停泊情況等內部資訊,並要求美國海軍航母及其他艦隻停靠在該公司能夠提供服務的港口,以獲取高額收入。

  此間媒體報道指出,美國軍方與承包商之間的醜聞時有發生,但在職美軍高級官員紛紛捲入實屬罕見。了解案情的加利福尼亞州南區律師勞拉達菲説,對於此案的調查仍在繼續,由於涉案金額巨大、涉案人員眾多,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本報華盛頓11月10日電 本報駐美國記者 廖政軍 溫 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