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未來十年裝備建設規劃遭質疑 被指可行性有限

時間:2012-05-25 10:05   來源:中國網

  俄羅斯國防開支佔預算的比重將從2011年的13.9%增加到2014年的18.8%。軍事開支計劃將由今年的1.5萬億盧布增加到2014年的2,75萬億盧布。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所採購的武器裝備的數量和品質與武裝力量的戰備水準會按比例同步提高?

  正在形成的一種印像是,我們把國防工業綜合體當作可口可樂自動售貨機:投一個硬幣進去,就滾出一罐飲料來,投兩個硬幣進去,就滾出兩罐飲料來。開支數額與所購武器的數量、品質之間的關係要遠比這個複雜得多。為了説明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俄羅斯新型無人機的研製計劃。該計劃耗資50億盧布。2010年春季,俄羅斯國防部實際上承認這一計劃是失敗的,並證實已決定購買以色列航空航太工業公司生産的數十架此類無人機。所以光投資並不能解決國防工業綜合體的問題。

  國防工業勝任什麼樣的躍進?

  在總統大選前夕,未來的總統曾樹立了一個相當雄心勃勃的目標。“未來十年任務是使武裝力量的新結構能夠用全新的技術裝備來支撐,新技術裝備將比任何潛在敵人的同類系統“看”得更遠、打得更準、反應更快。”

  在十年之內做到這一點是否現實?要知道,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造整個經濟,建立一整系列現在根本沒有的工業部門,最後,需要非常發達的高技術民用産品市場,沒有這一市場的支撐不可能研製和生産出現代化武器。

  國防工業綜合體可作為牽引整個工業進步的火車頭的假設是幼稚的。這一假設只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當時民用部門確實積極運用了軍事科學和工業的技術。但技術流的方向早已發生了變化。目前軍事技術領域的進步取決於在民用市場上購買必需元件、部件、配套設備和材料的可能性。在民用市場上它們更便宜,並且具有更好的品質性能。所以在未來十年全球在軍事技術領域面臨的任務在某種程度上與中國當年提出的“大躍進”的思想類似。

  換言之,軍事技術領域的大量具體承諾是否能履行很值得懷疑。包括:“未來十年軍隊將裝備超過400枚現代化陸基和海基洲際彈道導彈、8艘戰略核潛艇、約20艘多用途潛艇、超過50艘水面戰艦、約100顆軍用航太器、超過600架包括第四代戰鬥機在內的現代化飛機、超過1000架直升機、28個團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

  讓我們從陸基和海基洲際彈道導彈説起。每年平均供應超過40枚,這可能嗎?眾所週知,軍隊2008-2011年一共接收了39枚洲際彈道導彈。我們想知道憑什麼從2012年起能將洲際彈道導彈的産量增加四倍?組裝廠的能力夠用嗎?分包商網路能夠為終端産品産量如此的突飛猛進提供足夠的材料和配套設備嗎?

  下一個承諾涉及8艘戰略核潛艇(指955型“北風之神”級)。我們先不必悲觀,先把計劃裝備該潛艇的“圓錘”導彈尚未經過必要數量的試驗這一事實放在一邊不説。我們樂觀地假設導彈試驗將會順利完成。該級艦的首艇——“尤裏多爾戈魯基”號是1996年開工建造的,在13年之後的2009年開始試驗。第二艘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自2004年開始建造,2011年開始試驗。第三艘艇——”弗拉季米爾莫諾馬赫“號2006年3月開工建造,至今尚未下水。其餘各艇尚未開工,6艘艇甚至還沒有簽訂合同。於是又一次提出了一個關於我們的“未來數字”的永恒的問題:用了16年才建成“2艘半”,憑什麼讓人相信能在9年內建成“5艘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