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時報》9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跟印度有啥問題?今天,在印度年輕一代眼裏,中國正逐漸取代巴基斯坦成為印度的死敵。中國決策過程秘而不宣的做法於事無補。正如前外交秘書坎瓦爾 西巴爾所言,“沒人能清楚解釋中國的行為……”
於是,外界只能猜測北京一舉一動背後的動機。以下是四派觀點,説明中印為何做不到默契共舞、不踩到對方的腳。
困惑派。印中直至現在才開始逐漸形成針對彼此的連貫政策。印度對華政策的特點是政治上游移不定及長期無動於衷。而中國的政策帶有對印度的蔑視。中國仍在琢磨印度的底線在哪。印度官員坦承,多年來對華政策往往取決於印度政治家的個人意志。這令兩國都感到困惑。中國學者認為,印中關係的基礎不太牢固, “軍事關係的問題不是現在才有。”
漠視派。中國歷來對印度缺少興趣。在他們眼裏,印度是個政治太亂、文化太雜的國家,不夠資格成為逐鹿亞洲的對手。結果導致其對印政策著眼于短期考慮。印度或許會上躥下跳、怒不可遏,卻無濟於事。
威斯敏斯特大學的迪布耶什 阿南德説: “中國往往忽視印度。沒證據顯示中國人視印度為對手。中國更多地是把印度視為與敵意外國聯手削弱中國的一個麻煩。”
競爭派。近年來,北京開始意識到,説不定哪一天印度會成為競爭對手。印度在經濟增長方面正縮小與中國的差距。外交成功,如印美核協議,令中國擔心形成一個反華大國同盟。
北京的回應是步步緊逼,提醒印度和世界,亞洲未來只有一個超級大國。所以,無論是在邊界、巴基斯坦還是向印度洋投射軍力,中國向新德里發出的資訊是:最好乖乖聽“老大”的話。 “中國欲將印度未來可能構成的挑戰扼殺在萌芽狀態,”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的莫漢 馬利克説。
軍事派。眾所週知,中國內部對印度最具敵意的是解放軍。反之印度對中國最具敵意的也是軍方。北京的決策過程不透明,但遠非鐵板一塊。若印度發覺中國變得更咄咄逼人,這可能表明中國軍方在發號施令。前調查分析局分析師拉曼説: “中國軍方認為北京應更堅決地捍衛‘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