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人早已踢爛的“病夫”牌匾,怎麼可能再挂上來?

2020年02月28日 14:43:00來源:台灣網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為標題的報道,這幾天持續引發中美輿論場的“交火”。《解放日報》發表評論指出,對歷史,我們理應保持足夠的“痛感”,同時也要有一種務實行動的“拼勁”。

  評論指出,對全球華人而言,“亞洲病夫”,或者説“東亞病夫”這個詞,百年來就是心中的一根刺。功夫巨星李小龍1972年的電影《精武門》中,他飾演的陳真扛著“東亞病夫”的招牌來到虹口道館,當著辱華日本人的面將其踢爛。那場面拿現在的流行語來説就是“燃爆了”。而年輕一代國人對這個詞的記憶,可能更多源於周傑倫《雙截棍》的歌詞——“東亞病夫的招牌,已被我一腳踢開。”

  不誇張地説,國人心中一直有一個把“東亞病夫”牌匾“踢開”“踢爛”的夢——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面貌,建設富強的新中國,幾代中國人接續努力,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針對《華爾街日報》日報的侮辱性標題,評論表示,作為媒體,當發表的言論可能觸碰一個國家和民族群體記憶深處的傷痛時,理應慎之又慎。就像加州理工大學一位教授講的,這個標題暫且不論對錯,本身顯得“非人性化”——“他們對人性的關懷在哪?”又如一些閱讀了標題後“被嚇壞”的訂戶致信《華爾街日報》,痛陳標題“觸發了極其悲慘的、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記憶”。

  評論表示,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應當是友好的、有同理心的,是基於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各國對他國歷史和民族記憶的理解和尊重,也應當是一視同仁的——有美國媒體曾因登出反猶漫畫而被迫道歉,生怕得罪國內龐大的猶太集團,還有人因發表對黑人的不當言論而被罰款。顯然,不是沒有“紅線”,不是對“紅線”心裏沒譜,可為何觸碰中國人記憶“傷疤”,就有點“不知輕重”呢?

  對我們自己來説,義正辭嚴地表達憤怒,理所應當。而出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富足年代的新生代國人,或許也會因此次“東亞病夫”的風波,而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的苦難與奮鬥,更真切地體會前人的不易和艱辛。

  評論強調,“民無魂不立,國無魂不強”,勿忘國恥,能為一個民族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對歷史,我們理應保持足夠的“痛感”,同時也要有一種務實行動的“拼勁”,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用行動回應偏見,用奮進作出證明。(台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