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嘉賓參訪快手公司 探討海峽兩岸網路生態差異
參加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的近30名嘉賓參訪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8月21日北京訊 (記者 李傑)“我原本印象中‘快手’平臺上很多都是娛樂內容,沒想到它的科技含量這麼高,不僅涉及到大數據、人工智慧,還有科普、互助、扶貧功能,感到很震撼。”來自臺灣的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執行長陳韻竹如此總結參訪快手公司後的感受。
今天下午,參加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的近30名嘉賓參訪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這些嘉賓有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和青年代表,他們通過參訪了解“快手”這個如今在大陸非常火爆的網民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感知兩岸網路文化業界生態,並在交流中探討兩岸青年在網路時代的新機遇。
快手作為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短視頻平臺,誕生於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來製作、分享GIF圖片的手機應用。2012年11月,快手從純粹的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社區,後來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和移動流量成本的下降,快手在2015年以後迎來快速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快手上似乎都是一些有趣而搞笑的短視頻,由於它十分“接地氣”,就忽略了其背後的高科技支撐。據快手科技政務合作總監李震介紹,快手用戶每天上傳原創視頻約1500萬條視頻資訊,僅審核工作就是天量,更不要説對存儲技術和硬體的要求。快手採用機器進行語音、畫面識別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支撐,公司總部員工4000余人,外地員工5000余人,平均年齡28歲,由谷歌、蘋果、Facebook、微軟等前科學家、人工智慧專家領銜,大量的審核工作人員之外,研發技術人員佔比40%+,可見快手對科技的追求。
快手科技副總裁宋婷婷介紹,快手網紅們有的月收入上百萬,但是快手的關鍵詞不僅僅有“記錄與分享”,還有“平等與普惠”、“真實與向善”,快手這幾年非常重視扶貧與公益,通過與貧困地區進行合作,幫助農民通過直播平臺銷售産品,開創了扶貧的創新實踐。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馮寧默是在臺陸配,作為一個對兩岸網路和媒體文化都有一些了解的青年,她通過切身感受談到了一些兩岸網路文化方面的落差。她表示,臺灣青年用得較多的是Facebook(臉譜網)、Instagram(照片墻)、Tik Tok(抖音短視頻國際版)等,這幾年微信、微博用的人數也在增加,快手這樣在大陸流行的app在臺灣用戶相對較少。因為我們了解到的世界是有差異的,這樣雙方在溝通時候就會有落差。她認為,臺灣作為一個海島與大陸有所隔離,同時臺灣地區以閩南文化為主體,而大陸是一個很複雜的、各地都很不一樣但又有一個高度共識的社會,所以她覺得這可能會給兩岸融合方面帶來一定挑戰,希望能夠通過媒體和網路交流來彌平這些落差。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執行長陳韻竹表示,今天來快手公司現場參觀,第一印象就是大陸的用戶流量、規模可能是島內無法想像的。快手的大數據、人工智慧,還有科普、互助、扶貧等功能,令人感到很震撼。陳韻竹表示自己之前做過調研,知道廣西一位下鄉扶貧的幹部,就是用快手上傳短視頻銷售産品,幫助很多當地人實現脫貧,因此她對這個功能表示讚賞。談到島內青年人的網路平臺,陳韻竹説,臺灣本土的短視頻平臺比較少,身邊人比較喜歡用Facebook上的“即時動態”功能。另外,臺灣人分享的內容主要是生活類,而大陸好多人都是段子手,發佈很多搞笑的東西,很有幽默感。
臺灣全球新聞網大陸社社長巫月樺表示,自己以往參加的交流活動都是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參加網路媒體論壇還是第一次,希望借這個機會了解更多兩岸媒體業界的資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為網際網路行業未來發展開拓廣闊的空間。(完)
兩岸嘉賓參訪快手公司。(台灣網 李傑 攝)
兩岸嘉賓參訪快手公司。(台灣網 李傑 攝)
兩岸嘉賓參訪快手公司專利墻。(台灣網 李傑 攝)
快手科技副總裁宋婷婷與參訪嘉賓交流。(台灣網 李傑 攝)
快手科技政務合作總監李震介紹網際網路短視頻平臺。(台灣網 李傑 攝)
快手公司簡介快手上的視頻內容分類。(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