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英文以“外交”拼選舉,拼不到國際空間

2019年07月17日 15:13:00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華日報》16日報道説,蔡英文日前展開“自由民主永續之旅”,目的地雖是加勒比海四“邦交國”,但其實“過境”紐約才是重點,目的更完全是為選舉造勢。這種把“外交”當選戰舞臺的作法,無疑會提高蔡英文的聲量,但對證明“外交上只有蔡英文最行”,既缺乏足夠的説服力,也沒有實質的意義。

  蔡英文上任以來,已經先後七次出訪。與她的前任相較,馬英九在八年任期中出訪十三次,陳水扁八年出訪十五次,似乎是伯仲之間,並不特別;但蔡的花費卻遠遠超過前任,例如二O一七年蔡英文首次出訪南太平洋“友邦”,光是專機費用就花了五千多萬(新台幣,下同),足足比馬英九二O一O年出訪高出一倍之多。

  這次加勒比海之行,海地人口雖然超過千萬,但消費高階産品能力不高,內需規模不大,臺灣對其投資貿易,多數著眼于海地與美國等其他市場連接,主要商機在利用美國與歐盟給予的貿易優惠措施,目前僅有三家大型臺商投資。至於聖克裏斯多福與尼維斯,人口僅五萬六千余人,缺乏天然資源,電力、汽油及民生用品均仰賴國外進口。

  聖露西亞人口十八萬七千余人,實質GDP成長率欠佳。聖文森人口十萬九千余人,以觀光業為主要産業,情形雖然稍好,但經濟也不發達。

  顯而易見,無論是海地還是所謂“三聖”,跟臺灣的經貿關係都無足輕重,民間往來也十分有限。同時,蔡這次出訪的國家每年從臺灣獲得貸款和技術等實質援助,而臺灣則從這些國家獲得形式的支援。

  蔡英文此次出訪對臺灣本身的經濟或國際空間的拓展,可説實質作用甚微。蔡英文非要在二O二O大選之前到此訪問,其目的顯然並不在此,而是借過境美國獲得高規格的待遇,顯現美國對她的支援。

  長久以來,美國政府允許臺灣領導人以舒適與方便為由,“過境”美國;但“過境”地點、時間長短與活動多寡,都是美國和臺灣關係以及二者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溫度計。接待規格的高低則反映美國和臺灣關係的好壞,例如二OO六年陳水扁出訪,美方只同意他在安克拉治與檀香山停留五小時,而且不能下機;可是二O一三年馬英九過境紐約,就停留四十小時。

  臺灣“中時電子報”近日也發表評論表示,蔡當局利用大陸與美國關係緊張之機,全力配合美國打“臺灣牌”,實施“聯美抗中”。自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後,蔡當局迅速宣佈禁止臺灣企業採購大陸相關産品,主動給美國送上“投名狀”。近期,“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李大維訪美會晤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美國連續對臺軍售、蔡英文“過境”紐約,大張旗鼓開展活動形同“準訪美”,民進黨洋洋得意于美臺關係新突破,卻不願意面對臺灣只是美國棋子的現實,更不顧臺海和平被打破的災難性後果。

  這次蔡英文過境紐約,前後將在美國停留四天,獲得美國“高規格接待”,對於臺灣拓展國際空間,難道就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蔡英文上任三年多來,“邦交國斷交”五個,數量之多與頻率之密集,都是歷年罕見;臺灣不只仍舊無法參與聯合國,連馬英九時代已經以觀察員身分參與的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國際組織,現在都不得其門而入。換言之,即使過境規格提高,確實提高蔡英文的曝光度,但對於臺灣拓展國際空間其實並無實質意義。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