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獨” 民進黨才能柳暗花明
臺灣《旺報》近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最近日子不好過,內政問題焦頭爛額,兩岸、“統獨”議題更左支右絀。大陸加重施壓的同時,又密集推出一系列惠臺政策,雙重壓力已讓人吃不消,另一頭深綠“極獨”勢力更公開挑釁民進黨“維持現狀”核心政策,及蔡英文的領導地位。其中以陳水扁和喜樂島動作最大,尤其喜樂島推動“正名公投”,在中南部縣市積極擴張勢力,不但將挑戰民進黨的執政基礎,對臺灣整體更可能造成嚴重的風險。
民進黨是一個以“臺獨”要求起家的政黨,臺灣民主化後更高舉“臺灣主體性”大旗,將“去中國”、“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主張變成“政治正確”。執政以後當然也知道,“臺獨”主張可以凝聚選票,一旦越過法理紅線化為行動,就可能導致兩岸關係的重大事變,不僅大陸可能採取斷然處置,連美國人也只能袖手旁觀。這也是蔡英文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現狀不變的真正原因,“臺獨”誠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自己可以借“臺獨”謀取政治利益,自然就不能阻擋別人也拿“臺獨”來追求同樣的政治利益。因此,當“獨”派採取行動的時候,蔡當局也不好明確反對,只好改採所謂“務實臺獨論述”。這一路線中的“臺獨”是假,“務實”才是真,臺當局致力於塑造“務實”的形象,親綠智庫和媒體側翼也大力宣傳“務實臺獨”的必要,苦思“務實臺獨”的路徑。過去“逢中必反”或者“逢藍必反”的許多人,現在也開始明裏暗裏的批評“獨”派,“喊爽的”沒有用,重要的是要闖過國際情勢這一關,要讓臺灣在中美競合的夾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把複雜的論述翻譯成白話,就是“激進獨派那套不可行”,但談到國際社會的支援,又不能躲開“中國因素”,過去兩年,蔡當局採取“親美遠中”策略,希望透過美國來“制衡大陸”。基於這種思路,中美貿易戰乃至後續矛盾的不斷升級,不少綠營人士視為臺灣難得的機遇。
然而,民進黨終究還是發現,美國人的保證並不可靠,兩強相爭之下臺灣未必能得到好處,反而可能成為最先的陪葬品。美國即便在措辭最為嚴厲的批中演講中,仍不忘強調自己的“一中政策”,這其實就是在提醒臺灣,美國即便改善與臺灣的關係,但終究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美國前在臺協會主席白樂崎最近投書媒體,提醒臺灣,站穩“中華”立場對臺灣最有利。前處長司徒文也撰文指出,“美國一直在提醒、勸告臺灣,不要讓北京有對臺動武的正當藉口”,説清楚了美國的利益是和平,和平之道是“不否認臺灣屬於華人”,放入兩岸關係就是“不挑戰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蔡英文對此知之甚明,不然,她也不會在上任以來就“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不離口,同時言必稱“維持現狀”但要想維持“中華民國”,就不能“切割中國”,否則不但會被大陸看破手腳,更無益於臺灣的團結與共識的建立。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吊詭在於“臺獨”神主牌,註定了其“憲政”立場的宣示經不起考驗,也躲不掉對岸檢驗其中國論述與認同表態,很不容易得到對岸的信賴。事實上,兩年來民進黨及深綠“中國化”的操作未曾停止,是兩岸關係動蕩的重要原因。
民進黨執政後的種種困境與“務實”的調整,其實已證明“臺獨”的不可實現性。換個角度説,如果綠營真的有人能找到突破國際現實處境的辦法,讓臺灣在大陸不會動武或美國願意出手的情勢下實現獨立,民進黨人早就去幹了。然而現實就是,幾十年來,前有陳水扁,後有蔡英文,都沒找到這種方法,民進黨真正的“務實”,是走出“臺獨”怪圈。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