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能源轉型不能鐵板一塊
近日臺當局“環保署”通過深澳電廠的環評案,原能會也同意核二廠2號機再轉,均引發民眾與産業界高度關注。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推動能源轉型不能鐵板一塊,臺當局必須動態檢討當前的能源計劃是否可行,在推動轉型過程中維持供電穩定與降低空污排放。兼顧理想與現實面,臺灣的能源轉型計劃才能成功。
社論摘編如下:
近日臺當局“環保署”通過深澳電廠的環評案,原能會也同意核二廠2號機再轉,均引發民眾與産業界高度關注。這兩案有一共通點,即蔡當局已默認島內供電吃緊,核二廠2號機再轉是要救今年夏天缺電的近火;深澳電廠的興建,則是要救2025年備用容量率低於15%的遠火。不論遠近,均凸顯島內電力供應情勢的嚴峻。
蔡英文的能源政策,從競選時到當選就任後,各界質疑與擔憂的聲浪從未停過。蔡當局主張以綠能取代核能,電價不但不會大幅上漲,同時還能減少碳排放,這些競選承諾,在其上臺後,一一面臨挑戰。去年夏天的缺電、“815大停電”,到今年核二廠2號機再轉與深澳電廠環評案爭議,顯示蔡當局想走的能源轉型之路仍然荊棘滿布,亟需勒馬省思,該怎麼走下一步。
從“非核”到要求核二2號機再轉,從減排到通過深澳燃煤電廠的環評案,臺當局的能源政策擺蕩,讓民眾感到不安,令人憂心的是,“內閣”對於推動能源轉型的方式,跨“部會”間也缺乏協調。像是在深澳電廠環評案中,臺當局“環保署”就指責臺當局“經濟部”未充分説明深澳電廠對島內供電情勢的重要性,兩部會對於深澳電廠2025年上線發電,究竟能讓供電情勢改善多少,認知差距極大。
深澳電廠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共120萬千瓦,雖低於核四廠一部機組的135萬千瓦,但其對島內供電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深澳1號機預計2025年上線發電,若深澳電廠無法順利啟用,屆時備用容量率將無法達到15%的目標,另一變數是,臺電設定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達到20%,若綠能發展不如預期,深澳電廠極可能變成救命電廠。其二是深澳電廠位於缺電的北部地區,是近年北部少有的新增基載電力,若深澳電廠不能上線,會加重南電北送的壓力。
深澳電廠案如此重要,但在環評審查過程中,不單顯露出“部會”間的溝通不足,甚至臺當局與地方間也缺乏互信。新北市政府已經宣示,未來將不會發給深澳電廠生煤操作許可,為深澳電廠能否順利啟用,埋下了重大的變數。
日本“311福島核災”後,世界各國紛紛檢視或調整自身的能源發展政策,在政策調整或修正時,必然會遇到反彈或阻力,但仍會以維持穩定供電、減少碳排放為主要目標,蔡當局推動能源轉型,在上路前兩年,即已出現供電不穩、碳排放與空污增加等問題,我們呼籲臺當局必須重新檢視推動能源轉型的方向與步驟,針對島內外最新能源發展情勢做動態調整,從短、中、長期三方面著手,確保供電安全。
在短期工作上,臺當局與臺電必須在今年夏天颱風季來臨前,確認供電主幹線與大型電廠的連外電網安全無虞,避免去年和平電廠電塔倒塌後造成缺電的事件重演。此外,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必須儘速推動,此案關係到島內天然氣發電比重能否提升至50%,若興建延宕,2022年起島內將陷入另一波缺電危機。
在中期工作上,臺當局與臺電必須拿出更精確的電源開發與電力使用預估,特別是再生能源發電的建置速度,必須逐年、甚至要逐季檢討,一旦綠能建設速度低於預期,臺當局與臺電就必須設法解決,必要時還要有備援方案,避免2025年時,綠能無法達到臺當局原先設定的20%目標而造成缺電。另一方面,對於深澳電廠等重大電源開發案,臺當局與臺電也必須確保能如期完工啟用。
在長期工作上,臺當局仍應慎重評估2025年完全廢核的計劃是否可行,特別是近年包括日本、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紛紛重啟核電,這些國家和地區政策的轉變,值得臺當局深入解讀。推動能源轉型不能鐵板一塊,臺當局必須動態檢討當前的能源計劃是否可行,在推動轉型過程中維持供電穩定與降低空污排放。兼顧理想與現實面,臺灣的能源轉型計劃才能成功。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