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欲進一步開放“勞動移民”,臺媒:何其荒唐!
臺當局“行政院”最近檢討島內缺工、缺才問題,以産業缺工達23萬人為由,考慮開放“勞動移民”。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臺灣使用外勞成癮嚴重,臺當局不僅不檢討,卻要進一步開放“勞動移民”,何其荒唐!企業界過度倚賴外勞的結果,已對臺灣經濟帶來明顯的不利影響。臺灣對於外籍勞工的倚賴,已到了過度耽溺而致競爭力弱化的地步。任意開放低階勞工“移民”,不會提升臺灣競爭力,只會對本土青年及中壯年就業造成更大的擠壓,並埋下社會歧視及衝突的禍根。這形同飲鴆止渴,將帶給臺灣長期而不可測的經社傷害。
社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行政院”最近檢討島內缺工、缺才問題,以産業缺工達23萬人為由,考慮開放“勞動移民”。臺當局“政務委員”林萬億稱,臺當局將鎖定新南向國家,研議計劃性“移民”政策,以填補島內缺乏的人力。這項政策,不僅未務實評估臺灣接受新勞工“移民”的社會成熟度,且將惡化島內青年就業低薪化的處境;若貿然實施,後果將不堪設想。
從20多年前臺灣開放外籍勞工以來,産業界對移工的倚賴,就走上了不歸路。一開始,臺當局還信誓旦旦,要求總量要控制在30、40萬人以下;但到了今年,外勞人數已高達65萬人。若計入近10萬逃逸外勞,及入島後“非法”打工者,數字將更可觀。日本人口是臺灣地區的五倍,但雇用的外籍勞工僅100萬人;韓國人口是臺灣地區兩倍,雇用外勞人數與臺灣地區相當。由此看來,臺灣使用外勞成癮嚴重,臺當局不僅不檢討,卻要進一步開放勞動“移民”,何其荒唐!
企業界過度倚賴外勞的結果,已對臺灣經濟帶來三個明顯的不利影響。第一,是對臺灣勞工的就業造成排擠,這對中年勞工及原住民勞工的衝擊尤為顯著;第二,是聘用大量低薪外勞的結果,造成島內勞工的長期低薪化,這也是青年起薪22K發生“定錨效應”的元兇;第三,許多産業因安於廉價的替代勞力,而懈怠了升級和轉型。
簡言之,臺灣對於外籍勞工的倚賴,已到了過度耽溺而致競爭力弱化的地步。如果臺當局再開放低階勞工的“移民”,不僅許多産業將不思寸進,臺當局奢言提高勞工薪資的夢想,恐將沒有實現之日。原因很簡單:如果就業市場隨時有一大批容易管理又價格低廉的外籍勞工可以替補上陣,相同品質的本土勞工如何有機會以較高待遇擠進市場?勞動力、薪資、就業、社會安全,這些因素原本環環相扣,臺當局卻一心想著廉價外勞,而不考慮島內整體社會的人力資源及産業升級,這是聰明還是愚昧?
進一步看,世界各國和地區開放移民,無不以有助國家和地區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優先;反觀臺灣地區,臺當局“行政院”卻是要讓供應農漁業及長照的低階勞工先行,根本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多年來,各界高呼降低白領專業人才來臺門檻,協助臺灣産業研發,但臺當局卻遲無作為;如今,蔡臺當局竟能一舉躍向低階藍領開放“移民”,賴清德能否解説其中邏輯為何?
再説,臺灣地區社會是否已準備好迎接大量的南洋“移民”,恐怕仍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近20年來,臺灣因引進外籍配偶,從而産生了一個世代的“新臺灣之子”;對於這些新住民及其子女,社會至今都難免持異樣的眼光看待。其間主要原因之一,是民進黨“福佬沙文主義”的心態太過強烈,無法平等對待其他外來或弱勢族群,甚且不時加以貶抑。試想,對於共同生活超過半個多世紀的外省同胞,民進黨都仍有異樣眼光,要説臺灣社會能迅即包容並接受“新南向”國家和地區的大批移民,豈非癡人説夢?再看臺當局“政務委員”林萬億大砍“軍公教”年金的重手,他為了缺工開放“新南向”國家和地區移民,又會如何相待?
臺當局若擔心逃逸外勞人數越來越多,應該從改善仲介制度著手,設法減少中間剝削及各種不人道待遇,而不是用開放勞動“移民”來掩飾自己政策失效失靈之無能。任意開放低階勞工“移民”,不會提升臺灣競爭力,只會對本土青年及中壯年就業造成更大的擠壓,並埋下社會歧視及衝突的禍根。這些,歐美國家和地區的移民衝突歷歷可鑒,唯獨蔡當局看不到嗎?
臺當局“行政院”只對“新南向”國家和地區開放,難免是意識形態作祟,因而短視地拿“移民”政策去幫“新南向”促銷。這形同飲鴆止渴,將帶給臺灣長期而不可測的經濟社會傷害。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