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內熱外冷?

時間:2015-12-16 11:01   來源:中國網

  編者按:“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對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均十分巨大,作為一項長期、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一帶一路”的推進實施面臨諸多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薛力牽頭策劃組織了“一帶一路:實施中的挑戰與應對”研討會,會議成果授權中國網觀點中國獨家發佈。

  ——“一帶一路:實施中的挑戰與應對”系列專家談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標誌?這是2012年“中國夢”提出來後國內外的廣泛疑問。絲綢之路的復興就是主要標誌。一年後,“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提出,就是路徑,不只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是歐亞非文明的共同復興,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一帶一路”解決的不僅是中國的發展問題,更是幫助世界解決人類公共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兩年後,存在“內熱外冷”的現象——國內熱,沿線內陸省份紛紛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大機遇,而沿線國家冷熱不一,多半隻是感興趣,又苦於不知“一帶一路”是什麼,怎麼做,普遍指望從中國那裏拿好處。兩年來的國內外調研,筆者深切認識到,要克服這種內熱外冷現象,首先必須減少國內種種認知誤區。

  1.一帶一路≠走出去

  絕大多數企業將“一帶一路”等同於“走出去”,把走出去的目標集中在沿線64個國家。其實,一帶一路不只是産品、企業、投資走出去,服務、標準也應走出去,而且還要“走進去”——關鍵是産能、服務要走進去,走進“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一帶一路”也非轉移所謂的過剩産能,本質上是國際産能合作,從“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到“中國建造”(built by China)。原來我們想法子把西方發達國家技術、規則實現中國化,現在是將中國技術、規則當地化,將中國企業內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比如華為手機將來是“歐洲生産、歐洲消費”,“中亞生産、中亞消費”……。不少沿線國家尚沒有完善的法律規範,我們還要幫助當地立法或制訂行業標準,更好實施法律對接、標準對接。

  2.一帶一路﹢≠﹢一帶一路

  國內有將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錯誤認識,變成所謂的“兩帶一路”,也有所謂“網際網路﹢一帶一路”的提法,其實“一帶一路”的關鍵詞是互聯互通,已經包含網際網路,是資訊絲綢之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所代表的互聯互通,各環節都滲透了“網際網路﹢”。建設“一帶一路”,一定要體現“一帶一路﹢”思想——以“一帶一路”改變我們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而非“﹢一帶一路”——頂著“一帶一路”的帽子,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

  3.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開放

  “一帶一路” 並非新開放戰略,而是構成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新格局和周邊外交戰略新框架。“一帶一路”翻開對外開放戰略歷史新篇章。從開放的內涵上來講:“引進來”轉向“走出去”, 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從開放的廣度上來講:為發展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從開放的深度上來講,順應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一帶一路”與四個自貿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一同構成中國全方位開放格局,因此不能簡單與中國新開放戰略劃等號。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雖然我們為了怕引發外界猜疑,不用“一帶一路戰略”的提法,改用“一帶一路倡議”,但“一帶一路”還真的不只是倡議,而是實實在在的發展戰略,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一帶一路”還是中國提供給國際社會的國際公共産品。

  5.一帶一路≠對外援助

  許多人將“一帶一路”當做對外投資或援助,擔心四處撒錢是否划算,是否引發債務危機,畢竟國內還有許多要用錢的地方:扶貧、設施改造等。其實,“一帶一路”並非對外援助,其提出從國內背景説,是為了解決改革開放兩大問題:解決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全球化效應遞減問題,因此也標誌著中國從融入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從國際背景説,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託,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同時也表明美式全球化一是“玩不動”:全球範圍的全球化難在,區域性合作安排成為主流。WTO的衰落與(R/B)FTA、BIT的興起就是明證;二是“不想玩”:TPP+TTIP=EBC(everyone but China),指責中國“搭便車”就是典型表現。當然,更直接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西方購買“中國製造”的能力急劇下降所導致的中國産能過剩。金融危機爆發迫使中國發掘“一帶一路”新市場,轉移優質富裕産能。“一帶一路”的市場機遇正在於人口與産出的巨大反差——63% vs. 29%:“一帶一路”沿線65國家佔世界總人口的63%,産出卻只佔世界的29%,而中國GDP超過沿線國家總和一半,是128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因此能夠玩轉“一帶一路”。

  中國是學習型大國,“一帶一路”是幹中學,學中乾,中國受益於西方的工業化,中國有責任把學到的東西跟周邊發展中國家分享,所以“一帶一路”也是學習效益的體現。總結兩年來國內外的一帶一路認識與實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歷史與未來:從絲綢之路的文明割裂帶到文明融合

  首先,通過回顧歷史,從認識論上,我們驗證了“一帶一路”的歷史合法性。早在2000以前,歐亞大陸就通過絲綢之路連接在了一起,極大地促進了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其次,通過立足現在,我們證明了“一帶一路”的現實合理性。因為就國內而言,我國國內的互聯互通已經完成,為其提供了良好基礎;就沿線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已經取得的成就激發了他們獨立自強的鬥志、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的願望,這種後發國家所共用的價值觀超越了曾經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現代化發展模式;就區域而言,“一帶一路”的建設通過各國合作提供公共産品,可以彌補亞洲基礎設施的巨大缺口。最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雖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儘管“一帶一路”涉及的很多國家國家是文明的斷裂帶,但是在斷裂之外我們也應看到文明的融合。風險雖然不可避免,但是機遇也切實存在。

  現實合理性:合作産生的世界公共産品

  第二是現實的合理性,因為亞洲基礎設施有巨大缺口,“一帶一路”需要中國和美國等其他國家一起合作提供公共産品,這才是中國“一帶一路”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一帶一路是虛實結合,是山水畫還是油畫?不是簡單的倡議,是願景和行動;它也是內外結合,國內學者提到了四個經濟走廊和一個海上戰略支點,在國際層面上有6個經濟走廊。“一帶一路”重新認識世界、走進世界,改變自己更好走向世界,我們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被世界重新改造。

  未來走向:不是千萬級別國家的崛起

  第三是實質、未來是如何走向?有很多人質疑是地緣政治還是地緣經濟、還是創業等等。不要用近代化西方話語體系來理解“一帶一路”,有學者質疑了“一帶一路”,認為從歷史上大國崛起來看,“一帶一路”是大國崛起的表現,並與歷史上的荷蘭、日本、英國等崛起進行了比較,這引起了我們激烈地討論。中國學者認為,首先,中國的復興所涉及的不是僅是一個國家的復興,更是文明的復興,所以不能運用大國崛起邏輯;其次,中國的崛起規模巨大,是幾十億級的崛起,是個文明的復興,跟以前千萬級的崛起不能相提並論;最後,“一帶一路”所涉及和解決的,遠不是中國單個國家的發展問題,更是全球性的,比如環境、資源、文明等等問題,是解決全世界公共問題的手段。

  合作機制:地方城市和國家的創新合作

  最後,“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主要可以在地區國別和專業領域兩個方面展開。地方政府、地方城市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波蘭學者通過例舉成都羅茲和波蘭之間容歐鐵路的交流合作,表明瞭地方城市如何進行外事外交;臺灣教授則從能源領域分析,如何通過進行兩岸合作,並以此帶動更廣泛的東亞地區合作。

  總之,世界日益增長的國際公共産品的需求與落後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就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動力。正如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一位阿拉伯學者感慨的:多少年來,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輸出軍火與動蕩,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國帶來經濟發展合作倡議,我們求之不得!這就代表了世界的“一帶一路”心聲吧。近期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紛紛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通過戰略對接、互聯互通、國際産能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等途徑,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共贏發展,體現“一帶一路”切實進展!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