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遭遇近年來歐洲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後,法國一時間風聲鶴唳。回顧2015年,法國已經遭受了多次恐怖襲擊,從年初的《查理週刊》事件到巴黎暴恐。很多法國人也在反思,在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上,法國是否與美國走得太近?法國是否需要重回戴高樂主義的軌道?
雖然戴高樂逝世已過去了40多年,但戴高樂主義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法國學界對戴高樂主義有多種解釋,主流派認為是戴高樂通過政治思考和作為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是法國第五共和國奠基人留給後世的政治遺産。法國之所以能夠以二流國力發揮世界性大國作用,“購二等票坐頭等車”,完全有賴於戴高樂主義之功。
戴高樂主義隨著時間和形勢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不過其核心非常鮮明,就是獨立自主。戴高樂反覆強調獨立自主原則絕不動搖,不論是政治、外交、軍事,還是經濟和文化政策,都須由法國獨立決定。不論國際政治和軍事組織(特指聯合國和北約),還是超級大國(特指美國),都不要指望法國能成為其“附庸”。一切決策和行動都要符合法國的實際,以服務法國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法國的安全和外交政策一直深深烙有戴高樂“獨立法國”理念的印記。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內部,法國的“特立獨行”令外界印象深刻。先是蓬皮杜繼承了戴高樂的政治衣缽,後是希拉克提出“新戴高樂主義”構想,核心仍是獨立處理內外事務,捍衛本國利益和擴大法國的國際影響力。
希拉克堅稱法國軍隊不受北約(美國)指揮,堅決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並積極推動歐洲獨立防務建設;積極推動多極世界趨勢發展,邀請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出席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8國峰會的有關活動;指出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式自由資本主義和金融自由主義並不可行,政府作用不可取代,提出建設“社會歐洲”的設想。“第三條道路”的提法由此而來。
2008年8月,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明確提出向美靠攏,重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一體化機構。這意味著法國換軌拋離戴高樂主義,法國一直以來“獨樹一幟”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來重大轉變。
薩科齊的“決裂思維”特別是追隨美國軍事干預利比亞局勢,造成嚴重後果。奧朗德屬於左派,不擅長國際事務,執行社會黨的外交政策。戴高樂主義近年已鮮有人提及。法國在歐洲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日漸式微。從本質上看,北約的權力設計本就不平衡,由“美國主導”。而對於北約的歐洲成員來説,這種設計可以讓他們在全球安全問題上盲從美國,從而避免為有爭議的軍事行為負責。
一些法國學者指出,法國已沒有像戴高樂那樣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了,遑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世界正處於重要的歷史關頭,法國需要反思。“法國還需要戴高樂主義嗎?”隨著下屆總統選舉臨近,一場大辯論在所難免。不久前法國一家機構的民調顯示,與前總統薩科齊相比,法國公民更支援阿蘭 朱佩當選下一屆總統。而朱佩被認為是希拉克長期培養的繼承人,也被認為是“新戴高樂主義”的堅定執旗者。(孫海潮/外交部原駐法國公使銜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