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美國一些利益集團與反華勢力蠢蠢欲動,炮製了所謂南海危機、中國對美網路竊密、中國商業環境惡化等話題,不顧中美關係大局,試圖通過施加輿論壓力,從中獲取各類利益。
中美關係的真實民意,並非像西方輿論所傳言的那麼糟。據芝加哥全球事務理事會今年6月的民意調查,67%的美國民眾主張對華進行“友好合作和接觸”,僅有29%的美國民眾主張應“制約”中國崛起。
更重要的是,高達5500億美元的中美貿易仍保持著平穩增長,既為兩國合作前行“壓艙”,又推動貿易全球化持續發展;2014年兩國航空旅客超過600萬人次,且未來每年還會增長15%以上;90多個對話機制標誌著兩國政策層面的全天候溝通;美國在華企業的利潤率是美國企業在各國中最高的。
幾天前,一位美國前高官對筆者説,那些肆無忌憚的聲音只是美國公眾輿論的一部分,卻綁架了美國高階政治,甚至正在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形成壓力與衝擊。
筆者回應他,事實上,美國決策層目前缺乏的,是有責任感的政治精英以及敢於與輿論週旋、對華政策高明的團隊。尼克松時期,冷戰氛圍更嚴酷,美國政府尚能繞開輿論,主動構建中美元首會晤的良好基礎,創造首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紀錄,開始了新的世界歷史進程。
對美國而言,更多的責任感,應表現在對國際時局的認真判斷和內心的主動調適。美國政治精英需要知道,中國已經是全球大國,營造好的中美關係,不只是中國的利益,也是美國的利益。耍些小伎倆,看似能獲得一些局部利益,卻很有可能是因小失大。對此,美國政治精英應該有戰略氣魄,主動引導美國對華輿論向好的方向發展。
對美國而言,更多的責任感,應表現在不斷向中國釋放善意。今年初,美國勸説西方各國拒絕加入亞投行,是一記損人最終損己的“臭招”。美國需要知道,對華釋放善意,不只是體現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氣量,更重要的是提升與保障美國的根本利益。
對美國而言,更多的責任感,表現在客觀地看待中國對美國的貢獻、發展中美關係對美國實際利益的推動。“中國來了”不是威脅,而是利益與合作。近年來,已破産、敗落多年的“汽車城”底特律重現生機,原因就在於中國企業持續不斷的投資。目前,中國對美投資總額已達500億美元,解決了8萬美國人的就業,未來5年,投資額還將擴大4倍。
崛起的中國不只是美國的合作者、投資者,更是美國主導的戰後國際秩序的堅定支援者、改革者。中美之間有太多超越具體議題需要全球事務合作,如反恐、氣候變化、國際安全、經濟持續增長、國際網際網路安全等等。
半個世紀前,美國“頭號中國通”費正清教授説:“美國人若是不能認識中國——她的歷史、她的道德、政治與哲學傳統,勢必會造成美國錯誤的決策,也會影響國際安定。”現在,這句話仍不過時。(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