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報道(駐德國記者 武詩韻):德國曾是發動二戰的施暴者,它自身也不得不吞下納粹的苦果。在戰後的70年中,德國社會都有哪些感悟,它又是如何防範納粹主義再度滋生的?
這首德語歌唱的是“祖國啊祖國,你對我意義之深,就像孩子愛他的媽媽,就像小狗愛它的主人。”然而70年來,德國人卻很少在公開場合表達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不僅是因為納粹德國曾經以人民的名義犯下纍纍罪行,而且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愛被辜負和利用,它使德國人必須更理性地反思,什麼樣的情感不會成為納粹主義重生的土壤。
1938年3月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後在奧地利北部建造了毛特豪森集中營。這裡先後囚禁過20多萬人,有10余萬人被奪去了生命。毛特豪森成為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地點,帶給當地人無盡的恥辱。出生於毛特豪森的居民説:“我出門旅遊的時候從來不説我來自毛特豪森,只説來自林茨。”
這一點和戰後許多德國人不願提及自己的祖國而只説“來自歐洲”何其相似。然而昭示罪行的集中營毒氣室和焚屍爐卻被保存了下來。毛特豪森集中營講解員盧格介紹:“每年來毛特豪森集中營的參觀者有將近20萬,這個數字恰好和當年被關押的人數相同。參觀者中有一半都是學生,其中既有奧地利的學生,也有很多德國巴伐利亞來的學生。對於毛特豪森的參觀和研討活動被設為學校歷史必修課的一部分,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這段歷史。”
德國境內也保留了大量集中營紀念館,雖然它們帶來刺痛感,但也讓這段歷史不被遺忘。雖然德國人痛恨納粹,但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卻對背叛納粹的行為同樣久久不能原諒。曾經試圖刺殺希特勒的軍人施陶芬貝格仍然遭人鄙棄。德國反抗紀念館館長圖赫爾説:“現在人們能夠把(刺殺希特勒)當做一件正面的事來看,但在1945年後,這一行為都被當做是叛變、怯懦以及與德國作對。在經歷了一段長而痛苦的過程之後,德國人才逐漸認識到,他對於納粹的抵抗實際上是一種愛國行為。”
德意志的傳統是理智而無私地為國家服務。希特勒有計劃地要求軍人向其個人而非國家宣誓,本身就是對法治秩序的破壞。去年夏天,德國舉行了盛大的施陶芬貝格紀念活動,政治評論員施密特認為:“(德國政府)要傳達的是,軍人應該是社會的一部分,不論在魏瑪共和國還是希特勒的領導下,軍人都是穿著制服的公民。他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當勇於參與並負起責任,而不是單純地服從命令。”
那麼曾經的國家最高領袖希特勒愛德國嗎?1945年敗軍之際,希特勒發佈了試圖毀滅德國的“焦土政策”指令。指令的關鍵部分寫道:“所有德國境內的軍事設施、交通運輸、通訊系統、工業設備以及敵人在當前或將來可以用來繼續其戰鬥的物質和原料,都必須被摧毀。”德國作家哈夫訥在《解讀希特勒》一書中指出,希特勒此舉猶如一個惱羞成怒的失敗的賽馬場主,他要打死他最好的一匹馬,因為它未能贏得賽馬比賽。當敗局初現時,希特勒表示,如果德意志民族不再足夠強大並願意為它的生存付出鮮血,那麼它就應該滅亡,被另一個更為強大的國家消滅掉。
一個徹底的種族主義者最終背棄了他所選擇的民族,德國人憤怒悲傷之餘從中學到的是:作為個體盡可能地運用自己的良知和勇氣。德國總統高克表示:“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縱觀生命的本質並問自己:我如何變成那個我可以成為的人?”
今天的德國其實仍未徹底擺脫排外主義、極端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威脅。德國的外來移民和本土居民之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鴻溝,加之法國諷刺先知默罕默德的雜誌《查理週刊》遭遇槍擊,德國各大城市掀起了多輪反對歐洲伊斯蘭化的示威遊行Pegida。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希望公民不要被利用,淪為右翼排斥穆斯林的工具。她在講話中呼籲:“請不要加入這些遊行,因為這樣的偏見往往帶來的是內心的冷酷甚至是仇恨。”
雖然Pegida曾在德累斯頓的遊行創下了2萬5千人的紀錄,但據警方介紹,全德國反對Pegida的遊行人數已超過10萬。“用多彩代替黑白”是反對Pegida遊行的口號。保持社會多元化,增強開放和寬容度,不輕易否定和碾壓一個群體,這才是遠離納粹主義的最好方式。